在連續9個中央一號文件的支持下,按照“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思路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初步形成強農惠農富農政策體系,農村改革不斷深化,市場體系日趨完善,農業發展活力顯著增強。從投入支撐到科技創新,現代農業內生動力更加強勁,“三農”發展的又一個“黃金期”已經到來。
“當前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到了一個重要的機遇期。經過多年發展,我國農業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糧食連續八年增產,農業科技貢獻率、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分別達到53.5%和54.5%,標志著農業的物質技術裝備條件顯著改善。”民革天津市委會副主委王玉佩委員表示,“十二五”時期,是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機遇期,我們要好好把握這一機遇,充分利用好各種利好政策,繼續加大對“三農”事業的投入,推動現代農業發展實現大的飛躍。
經營強主體人員提素質生產擴規模
——發展現代農業亟須破解“三道題”
2011年底,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52.17萬家,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達到28萬個,其在經營規模、輻射帶動、盈利能力、融資能力、品牌建設、銷售渠道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已成為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力量。
“要想進一步發展現代農業,就要推動政策向新型經營主體傾斜。”農業部發展計劃司司長錢克明委員闡釋自己的觀點,我們過去研究“三農”問題的視角都是從家庭承包經營出發,政策的著力點也是傳統的家庭承包經營戶,在大量青壯年勞動力持續轉移的背景下,專業生產大戶、專業合作社以及涉農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未來將承擔我國糧食以及大宗農產品有效供給的重任,也將是未來我國現代農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生力軍,但是針對新型主體的專項扶持政策不多。
“我們在調查中發現,這些新型主體的發展面臨‘三難’、‘三不足’,即穩定土地流轉關系難、融資貸款難、農業保險難,政策支持不足、基礎設施投入不足以及公共服務不足。”錢克明認為,“今后要推動新型經營主體和現代生產要素的緊密結合,要在收入補貼向小農戶傾斜的同時,使新增的生產性支持和新的生產要素向新型經營主體傾斜,通過這種制度安排和政策導向,既推動發展現代農業,又防止小農戶陷入貧困。”
“發展現代農業,需要一大批現代農民,我們也稱之為職業農民,他們是未來我國農業發展最基礎的力量。”王玉佩坦言,當前農民整體素質偏低的現狀還不能滿足這一要求,尤其是隨著大量農村勞動力的快速轉移,如今的農業發展呈現出典型的“老人農業”特質,這一問題如果得不到解決,將成為影響我國現代農業發展最根本的問題。
“制約現代農業發展的另一個突出問題是農業生產規模狹小,農業生產率低。”王玉佩分析說,這對于現代科技的推廣、機械化發展都會產生制約。
財政投入社會參與金融支持
——構建現代農業新型投入機制
“解決現代農業存在的問題,關鍵還是缺錢。”錢克明說,無論是培訓農民,進行農業科技研發和推廣,還是改善設施裝備條件,都需要投入作為支持。
去年我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達301933億元,其中農、林、牧、漁業投資6792億元,只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2.25%,遠低于同期農業生產總值占國內生產總值10%的水平。投入嚴重不足且效益低下,導致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抗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力不強。
“目前,雖然財政對農業的投入力度不斷加大,但總量依然不足,渠道依然單一。”錢克明建議推動農業投入相關法規的制定,明確農業投入的含義和范圍,對農業投入的來源渠道和決策程序等進行剛性規定,同時,充分發揮農業產業發展基金的引導作用,進一步鼓勵社會資本和農民自身更多地加大現代農業建設投入。
“不僅國家要繼續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力度,還要加大政策性金融對農業的支持力度。”浙江省政協副主席何明光委員認為,“可以預期,‘十二五’期間農業現代化的過程,將是農業投資的又一個黃金期。”
“現代農業是高投入、高回報也是高風險的行業,近年來,保險行業努力通過推廣農業保險,增強農村、農業抗風險能力。”山東保監局局長任建國代表在兩會上再次提出一份《關于加快農業保險發展的建議》。他認為,要加快解決農村金融服務不足的問題,就農業保險而言,一方面要加快農業保險立法,另一方面要建立巨災風險基金,加強保險公司的抗風險能力。此外,還應取消農業保險財政補貼的縣級配套,財政補貼全部由中央、省、市三級承擔。
“當千軍萬馬投資農業之勢形成,現代農業的轉型和發展必將提速。”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委員看好現代農業的投資前景。“近兩年,農業投資持續升溫。由于看好未來的發展前景,更多的社會目光聚焦農業,一些大的企業和投資機構紛紛涉足農業,農業成為了社會資金熱捧的對象。”劉永好認為,應該鼓勵助推農業產業投資,從政策上鼓勵農民通過自主創業或者以合作經濟組織為載體踐行農業投資,支持返鄉農民工創業,使其成為新型的農業大戶或農企老板;積極引導和鼓勵工商企業進入農村發展現代農業;同時,加快國際間農業領域合作,鼓勵涉農資本參與海外農業資源的投資和并購,以保障糧食安全和我國農業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科技主導種業創新政策激勵
——激活現代農業發展內驅力
“與傳統農業不同的是,在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科技是決定性的力量。”北京市農委副主任李成貴委員分析說,2011年我國糧食總產達到11424億斤,實現了連續八年增產,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科技進步。今后,我國農業發展面臨著嚴峻的資源約束,“要滿足城鄉居民不斷增長的消費需求,必須把農業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走以科技為主導力量的內涵型擴大再生產之路。”
盤錦北方農業技術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許雷委員認為,“科技創新中,育種科技的創新非常重要,關系現代農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他建議,要加大對科技育種企業的支持,重點扶持建設大型種子繁育基地,培育一批育繁推一體化種子龍頭企業,提高國內種業整體競爭力。
安徽省鳳臺縣真菌協會會長魯中祝代表講述了發展現代農業對于科技創新的迫切需求。“一般的設施大棚基本是勞動密集型的生產,農戶對生產的管理,主要靠經驗,很難準確應對環境的變化和植物不同生產時期的管理要求,經常會造成品質和產量的下降。”她告訴記者,“如果能將智能化控制技術引入設施栽培中,通過電腦智能控制光、溫、水等要素,能為動植物提供最佳的生長環境和營養條件,使產量提高30%,同時節約了勞動力成本,降低了勞動強度,提高了水肥利用率。”她認為,在設施栽培領域,智能化控制系統的應用是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
“我國各地自然條件、資源稟賦、發展程度、文化習俗各不相同,農業發展呈現出多層次性和不平衡性,因此,各地的現代農業建設不能齊步走、一刀切。”錢克明提醒說,現代農業發展,應結合各地資源稟賦等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分別明確功能定位、發展方向和主要任務,并研究制定一些有針對性的區域性農業發展扶持政策。(又珊)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