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爭奪國內玉米供應的競爭加劇
* 2012年進口估計約達400萬-700萬噸
* 中國將在未來數年內成為最大的進口國
路透北京/新加坡3月8日電 中國政府和極具影響力的美國農業部可能將中國玉米產量高估多達14%,意味著這個全球第二大玉米消費國將增加進口,從而可能使已經吃緊的全球供應面臨更大壓力.
如果中國通過增加玉米進口來填補國內實際供應與預期水平之間的缺口,那麼將推升已接近四個月高位的國際價格.倘若中國搶購小麥替代玉米用於牲畜飼料,那麼小麥市場可能也會受到影響.
"許多人士對玉米產量數據持懷疑態度,"咨詢機構jc intelligence(jci)資深分析師李強(音譯)稱,"業內預計玉米產量增加,但增幅沒有統計局說的那麼大."
中國國家統計局表示,2011年玉米產量達創紀錄的1.918億噸.不過,中國的地方官員經常夸大作物產量以吸引中央機構的關注并爭取更多補貼.
根據一些重要商行和jci等機構的評估,路透所做的調查顯示,北京將玉米產量高估了680萬-2,400萬噸,相當於12-44天的消費量.
國內市場已感受到供應較預期吃緊的影響.當地玉米加工企業與國有采購機構爭購玉米,推高了國內價格.
國有谷物買家正在艱難地補充大大減少的國家庫存,增強了政府將限制加工商購買的風險.政府認為加工商快速擴張威脅到本國的糧食供應.
因中國政府三年來動用糧食庫存以增加國內供應,并平抑由肉類需求增長推高的食品價格,戰略性庫存目前遠低於政府放心的水平.低庫存使得中國政府沒有多少回旋余地,未來只能增加進口.
美國農業部預計,創紀錄的產量加上400萬噸進口將滿足中國今年的需求.國際貿易商依賴美國農業部的數據來判斷全球供需狀況.
但中國可能需要大幅增加進口以彌補產量高估導致的供應缺口,從而提振全球玉米市場.農業大國巴西和阿根廷的嚴重旱災已影響到市場.
就在兩周前,中國購買了12萬噸玉米,為去年底收割完成以來首次買入.
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指標玉米期約本周觸及1月來最高水準,因巴西和阿根廷旱災令買家心生憂慮,但玉米價格仍遠離2010年和2011年高位.
美國農業部預計該國玉米庫存今年降至16年最低,削弱了美國出口滿足中國需求的潛力.
不過,全球小麥供應狀況較好,有助於部分彌補上述不足.主要生產國澳洲預計今年小麥產量創紀錄,并且黑海地區供應充裕.
根據國際谷物理事會(igc)數據,截至2011/12年度末,全球小麥庫存或超過十多年前創下的前期紀錄.igc已經上調小麥產量預估至歷史高位.
這將鼓勵中國購買更多小麥,只有玉米價格下滑或相對便宜時才會買入玉米.
"他們是精明的買家,很會瞅準機會,在合適的時間出手購買,"墨爾本merricks capital的資深商品分析師adam davis說.
"我們預計(中國)玉米進口同比增加,大豆進口料同樣增加."
欲瀏覽中國玉米產量和種植面積相關圖表,請點選:(link.reuters.com/tet76s)
欲瀏覽玉米和大豆進口對比圖表,請點選:(link.reuters.com/xet76s)
欲瀏覽主要玉米進口國和出口國相關圖表,請點選:(r.reuters.com/cav42s)
**產量如何?**
政府補貼政策令農戶增加玉米種植面積,減少大豆種植,因此可以預期玉米產量會上升.
但jci估計中國玉米產量在1.68億噸,差不多比官方數據低2,400萬噸.
2009年,jci率先對官方玉米產量的高預估提出質疑,而中國2010年進口數據證明了該機構的質疑觀點.
官方智囊機構中國國家糧油信息中心認為產量在1.85億噸,比官方預估低600多萬噸.
一些來自國有谷物交易機構的交易員認為,產量約為1.8億噸.
中國官員稱其今年玉米儲備充足,無需大量進口.但交易員對此表示懷疑,認為他們是在大量采購之前通過口頭言論來壓低價格.
人們愈發感到,中國國內玉米供應形勢要比此前預想的緊張,這正在推高玉米價格.農民惜售,指望價格繼續上漲.
大連玉米現貨價格已漲至每噸2,400元人民幣,為10月以來最高,并緩步升向去年10月收割開始前所及的紀錄高位2,480元人民幣.
"玉米加工商一直在提高收購價,因為農民惜售,"吉林省玉米加工商大成集團副總經理鄭貴臣表示.
"我們認為吉林的農民手中還存有一半多玉米,因為他們不急於出售."
**政府干預?**
中國不公布其庫存數據.但交易員估計其玉米庫存約為1,000萬噸,不夠一個月的消費量,而且遠低於政府認為理想的三個月消費量.
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中儲糧)已宣布,以較市價低約10-20%的價格購買谷物,以補充庫存.官方數據顯示,自2009年以來政府已出售約5,500萬噸谷物儲備以壓低國內價格.
消息人士稱,由於農民惜售以等待更高價格,中儲糧在1月底前收購1,000-1,200萬噸玉米的計劃大大落空.據他們估計,自去年12月中旬收儲啟動以來,中儲糧可能就沒達成過大筆收購交易.
玉米加工商面對的風險是,政府可能會像2011年一樣出手干預,要求它們停止買入,為國家收儲讓路.
在意識到存在較長期進口需求後,中國正在擴大供應來源.目前為止該國主要依賴從美國進口玉米.
本月稍早,中國與全球第二大玉米出口國阿根廷簽署貿易協定,且黑海地區的供應商也開始考慮首次對中國出口.
"中國市場有難度,我們目前為止還沒對中國有過任何銷售,但未來也許有機會."烏克蘭國家食品與糧食公司的官員andrew druzyaka上月在新加坡一場會議上稱.
**胃口很大**
外界普遍預期,三年前才成為玉米凈進口國的中國,未來幾年將主宰全球玉米貿易.很多分析師認為,中國玉米進口的增長與其大豆進口的快速增加如出一轍.中國已成全球頭號大豆進口國.
2011年中國進口玉米377萬噸,規模創1993-1994年來最大.美國農業部的10年展望報告稱,中國的玉米購買量還會增加三倍.
牲畜養殖業的快速擴張,使得中國糧食生產一直未能趕上需求增速.牲畜養殖正在家庭散養快速轉變成一個大型現代化綜合產業,這需要更多玉米以確保供應穩定.
中國農牧業龍頭企業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稱,建議中國重新定義糧食的范疇,可將糧食分為口糧和飼料糧.口糧仍以自給為主,而可以適當放開包括玉米在內的飼料糧的進出口監管.(谷蕊)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