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種植糧食作物的積極性不高,除了比較效益低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低。一旦遇到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農民或者收不抵支,或者傾家蕩產。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要加大氣象預報的準確度,但更重要的是要有糧食生產保險的強力支持。可是,種植糧食的低效益,僅靠農民自身投保的財力是無法達到的。只有提高國家財政對糧食生產保險的支出比例,才能夠讓農民放心糧食生產。
最近,浙江省樂清市在加大財政支持糧食生產保險上邁出了可喜的一步。近日,樂清市樂成鎮慎海街道的種糧大戶盧云助,收到了一份由樂清人保公司簽發的保險單,為其今年種植的634畝小麥投保,而保險費盧云助只交7%,其余的93%由財政補貼。按照這份保單的規定,保險金額為每畝300元,保險費率為7.5%。其中保險費國家財政補貼93%,農民交7%的保險費。
我國是一個自然災害發生十分頻繁的國家,每年都有不同地區,不同形式的自然災害發生。糧食生產遭遇凍害、蟲害、風災、旱災、雨災、臺風、地震等多種自然災害的襲擊屢見不鮮,每年因此損失糧食500億公斤以上,給種糧農民造成一千多億元的直接經濟損失。
雖然國家在加強災害性天氣預報方面作了很大的努力,但是,現階段糧食生產“靠天收”的局面還難以改變。在自然災害目前,農民難以承受。2010年夏季我國南方湖北、江蘇、安徽、河南省南部等即將成熟的小麥遭遇連陰雨襲擊,90%的小麥長在田里發芽,農民損失慘重;今年春季云南省嚴重旱災,導致小麥幾乎全部絕收。對諸如此類的嚴重災害,種糧農民欲哭無淚。
遭到自然災害后的糧農,如果沒有足夠的資金恢復生產,他們必將放棄,或者減少對糧食生產的投入;出入對自然災害的無奈,有些農民轉而調整種植結構,種植其它農作物。因此,建立糧食生產的保險機制,提高財政支持的比例勢在必行。
眾所周知,糧食生產大縣(市),往往是財政窮縣(市)。對于財政支持糧食生產保險,可以區別對待。經濟發達地區可以由地方財政多承擔一點,對于糧食主產區,由國家承擔。在有了財政大力支持糧食生產保險的情況下,農民生產糧食的積極性一定會進一步提高。
(龔錫強)
來源:湖北省襄陽市糧食局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