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今年gdp預期增長目標為7.5%,這一預期目標八年來首次低于8%。整體來看,中國經濟從量的增長逐步向質的提升轉變的步伐越走越快,中國經濟結構調整也將逐步展開,對于大宗商品原材料來講,在總體價格保持平穩的基礎上,結構變化值得關注。
國家發改委提請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的《關于201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1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提出,今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5%左右,二氧化碳排放強度降幅更大一些,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均下降2%,氨氮排放量下降1.5%,氮氧化物排放量實現零增長。這意味著未來中國經濟增長中單位能耗和原材料成本的消耗發生轉變,中國對大宗原材料需求的增速也會隨之放緩,尤其是工業金屬需求影響較大,其價格難以持續高企。
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將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主要是完善結構性減稅、優化投資結構、擴消費和保民生,這意味著財政支出總量略微下降。結構優化則意味著市場寄希望的針對經濟減速政府出臺新一輪刺激計劃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從以前需求增長較快的汽車和房地產來看,汽車產業因2010-2011年優惠政策到期而陷入調整和去庫存化周期,在公車購買下降后,汽車產銷估計還將進一步放緩,對于金屬和橡膠等采購也將放緩。在繼續房地產市場調控的總背景下,有色金屬需求也將下降。
對于農產品而言,我們30多年的發展其實是以犧牲農業為代價的,長期以來農村發展嚴重落后于城市,這形成了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不僅不利于城市化進行,而且影響經濟全局。中國是農產品消耗大國,很多農產品現在也成為進口國,這已經涉及到糧食安全問題。因此農村問題未來仍然將是國家政策傾斜的重點,保持農產品生產穩定,穩定價格激發農民種植熱情仍然是國家政策重點。在此背景下,盡管大宗商品價格會下跌,但是農產品將表現較為抗跌。不過,農產品關系到治理通脹大局,因此,有關農產品價格以及農業政策國將在穩定農產品產量以及管理通脹之間尋求平衡。
盡管國內需求預期降低,但輸入性通脹因素仍將長期存在。伊朗緊張局勢以及希臘救助取得進展都成為推高商品期貨的因素,此外歐美央行釋放流動性的做法也在整體上支持價格上漲。在中國國際化程度不斷加深的實際情況下,國內價格將不可避免的受到外部環境沖擊,因此,商品期價還會有反復。
(靖蕊)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