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八年增”,為管理通貨膨脹預期、促進經濟社會平穩運行及應對國際市場各種風險與挑戰做出了重要貢獻。但記者在兩會上采訪了解到,當前我國糧食安全的基礎還不牢固,糧食供求仍偏緊,且存在一些不利因素,確保糧食安全的任務依然艱巨。
我國糧食供求仍偏緊
2011年我國糧食總產量達到11424億斤,首次邁上11000億斤臺階,同比增長4.5%,實現連續八年增產,為管理通脹預期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不過,全國政協委員、農業部發展計劃司司長錢克明接受記者專訪表示,我國糧食產量達到11424億斤,不代表糧食的穩定產能達到這個水平,如果出現不利天氣,產量可能又下來,現在我國糧食穩定產能只能說在10000億斤以上。
錢克明預計,2020年糧食需求總量將達到11450億斤以上,滿足2020年的糧食總需求,今后每年至少要增產糧食80億斤,確保糧食安全的任務依然艱巨,緊平衡將是中長期我國糧食供求的常態。此外,我國食品消費結構也將發生很大變化,對油糖以及肉蛋奶菜果等的消費也將快速增加,對食品質量安全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除總量偏緊外,我國糧食供應的結構性矛盾也比較突出。稻米供求基本平衡,粳米供給長期偏緊;玉米供求格局已經從過去的寬松過渡到緊平衡。隨著飼料工業和玉米深加工業的不斷發展,供求缺口將逐步增大;小麥供求總體平衡,但加工專用品種短缺的格局短期內難以改變;大豆長期依賴進口態勢難以逆轉,隨著食用油和飼料消費量進一步擴大,供給緊缺的趨勢還將延續。糧食生產的區域性不平衡也在加劇。糧食主銷區將增加,調出省將減少,主銷區、產銷平衡區產需缺口逐年擴大。西部部分地區生態環境較差、土地貧瘠,糧食生產水平較低,存在供需缺口。
此外,全國政協委員、民盟陜西省主委張道宏表示,我國自加入wto以來,與全球經濟的聯系進一步加深,與國際糧食市場的聯系也日益緊密。目前跨國糧商對國內糧食產業鏈條滲入的步伐也在加快,國際市場糧食產量、價格變化對我國糧食市場將產生較大影響。
關注糧食生產中的不利因素
代表委員們表示,我國糧食連續8年增產,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但是糧食連年增產的背后,還有一些深層次問題沒有完全解決,糧食增產缺乏后勁。
一是小規模分散經營與發展現代農業的矛盾越來越突出。現代農業要求生產規模化與規范化,小規模分散經營卻造成農業生產流程的不可控,致使農產品產量與質量不穩定。“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模式,大型農業機械很難作業,新技術推廣困難,也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糧食生產效率與品質的提升,進而影響了規模化生產和產業化發展。”全國人大代表、吉林省農業科學院院長岳德榮說。
二是農民務農積極性不高,農業新技術推廣應用困難。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科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黃鴻翔表示,由于外出務工成為農民收入增長的主要部分,留守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多為老弱婦孺,壯勞力不足使得諸如有機肥等許多農業生產技術難以采用,文化科技素質偏低影響農業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王道文表示,在分散經營模式下,由于利潤不高,很多農民不愿意種地,也不愿意應用新技術。
三是長期依靠加大投入的方式提高農業產量,使我國的資源與環境壓力增大。黃鴻翔介紹,化肥與農藥的大量施用是我國糧食增產的重要手段,我們以占世界8%的耕地施用了占世界30%以上的化肥,生產了占世界20%的糧食。化肥的過量施用已經造成土壤結構破壞與酸化,造成了越來越嚴重的面源污染。
“化肥、農藥等施用量過大,導致土壤有機質的不斷流失,影響了糧食后續發展能力。”岳德榮說。
四是政策激勵作用弱化。近年來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種糧成本加大。張道宏介紹,雖然國家財政連續多年給予農業生產補貼,但是難以抵消物價上漲帶來的壓力,政策對種糧農民的激勵作用在逐年下降。
繼續強化政策科技支撐,夯實糧食安全的基礎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民以食為天,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社會穩定的重要保證。委員們建議,繼續從政策、科技、投入、管理等各方面加大對糧食安全的支撐。
首先,制定并組織實施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體規劃,夯實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的物質基礎。錢克明介紹,我國易于改造中低產田面積8.75億畝,如全部得到改造,按每畝增產糧食75公斤計算,可挖掘糧食增產潛力6500萬噸以上。建議2011-2020年,全國新建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8億畝,現有需要完善設施的高產田更新提質建設2億畝,力爭到2020年,全國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保有量達到9億畝以上,占全國耕地比重50%以上。
其次,加大農業補貼力度,完善農業補貼政策。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教授蔡繼明建議,明確保用于農業的投入每年有較大幅度的增長,建立國家公共財政對農業投資穩定增長的機制。加快健全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較大幅度提高糧食價格,對種糧的補貼要和糧食產量、糧食的商品化率掛鉤,進一步調動糧食主產區政府和廣大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第三,建立重大生產技術推廣專項補助,增強科技對糧食增產促進作用。錢克明建議,重點針對稻谷、玉米、大豆和馬鈴薯的不同增產技術措施,通過國家列支專項投入,加強新品種選育和關鍵、核心高產技術推廣的扶持力度。通過國家列支專項投入,加強新品種選育和關鍵、核心高產技術推廣的扶持力度。
第四,確定有機無機配合施用的肥料發展戰略,在增加有機肥施用的基礎上,在過量施用化肥的地方適當減施化肥。黃鴻翔建議,制定適合我國條件的有機肥施用補貼辦法,鼓勵農民增施有機肥。如對種植綠肥的農戶提供種子與翻壓經費,根據畜禽糞尿產量與處理規模對畜禽養殖場建設儲存、發酵與運輸設備,以及養殖場對農民進行糞尿施肥服務的面積給予補貼。加強有機肥的標準管理,合理控制施用量。
此外,積極推進農村改革,加快建設農業產前、產中和產后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建立現代化的農業經營體系,加強對農業的科技服務、信息服務、農機服務、生產資料供應服務和產品銷售服務。
(新蕊)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