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我國糧食生產邁上了11000億斤的新臺階,實現“八連增”,為“十二五”良好開局奠定了堅實基礎。但“八連增”后怎么辦?糧食增產還能持續多久?兩會上,圍繞“拿什么來保衛糧食安全”話題,代表委員積極建言獻策。
一問:靠什么守住18億畝“紅線”?
蔡繼明委員:征耕地占用稅保護良田
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耕地面積下降到18.26億畝,比1997年減少了1.23億畝。18億畝“紅線”已接近“臨界區間”。
靠什么守住18億畝“紅線”?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蔡繼明建議,對新增建設用地征收耕地占用稅,由此形成國家耕地保護基金,其收益按比例補貼給承擔耕地保護的地區和農民,同時加快健全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使其財政收入和水平逐步達到全國平均水平。
“只有這樣,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目標與糧農致富的目標才能一致,中央保護耕地的政策才能變成地方政府保護耕地的自覺行動。”蔡繼明說。
蔡繼明同時建議,積極推進城市化進程,讓進城務工的農民真正變為城市居民,徹底脫離農村土地,使農村戶均耕地達到適度規模經營的最低要求,這樣才能調動廣大農民種糧的積極性,確保糧食產量穩定增長。
“目前的土地制度和政策,不是限制農村承包地和宅基地轉讓,就是規定無償退出,這不僅阻礙了農地向種糧大戶的集中,也堵塞了農民獲得財產性收入的渠道,同時還造成城市空間擴展和農村建房對農地的雙向蠶食。”蔡繼明提出,應當深化農地制度改革,盡快制定鼓勵農地流轉的政策和農地退出機制,一方面促使大量農民工進城落戶,另一方面實現土地在城鄉之間以及農業內部的有效配置,加快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步伐。
二問:怎樣破解“無人種糧”困局?
任正隆代表:推進農業現代化防“農民荒”
當前我國農村,農民老齡化、農村空心化的問題日趨嚴重,“誰來種田”、“誰來養豬”的問題凸顯。如何應對這些問題?全國人大代表、四川農業大學教授任正隆建議,推進農業現代化勢在必行。
作為一名農業科學家,任正隆最關心的仍然是糧食安全和農民利益問題。他認為,要讓十年后的中國人有糧吃,就必須要讓農業規模化、機械化、標準化和商品化,發展現代化農業和家庭農場式農業。
“但是,由于中國糧價較低,種糧大戶和農業集團公司不是虧損就是倒閉,現代化農業的阻礙很大。”在任正隆看來,長久以來,由于“剪刀差”的作用,糧食收購價低于成本價。這是我國目前現代農業發展的障礙,也是我國將來糧食安全的最大威脅。他算過一筆賬,目前的水稻和小麥的平均生產成本是每公斤4.2元,但收購價僅為每公斤2.02元—2.40元,這還不包括旱澇等自然災害的風險因素和其他硬支出成本。任正隆說,如果農民連種地的積極性都沒有了,何談糧食安全。
任正隆代表為此建議,提高農產品價格,加大農業科研支持力度,用新科技生產健康、優質、足夠的食品。他認為,盡快發展現代農業,是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刻不容緩的任務。任正隆提出五條解決糧食安全問題的建議:建議國家研究糧食收購的合理定價機制;實行糧食收購和銷售的優質優價;建議媒體用建設性的心態報道我國的糧食和食品問題,告訴人們我國面臨的農業危機的真實情況;建議設立穩定的專款支持糧食科學和技術的公益性研究;建議國家制定城市低收入者糧價補貼政策,保證城市低收入者在糧價上漲后不降低生活水平。
三問:如何讓有限的土地持續增產增效?
黃鴻翔委員:應該向耕地質量要效益
糧食安全年年提,時時重視,但對糧食產量有著決定性作用的耕地質量卻長期被忽視。對此,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黃鴻翔表示,我國耕地人均數量少,而且質量偏低,耕地質量的保育與提高是我國農業能否持續發展、農民能否增產增收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糧食安全應向耕地質量要效益。
數據顯示,我國耕地土壤的有機質含量不足歐洲同類土壤的一半,基礎地力產量只占50%左右,低于發達國家約20個百分點。而在我國耕地中,存在營養元素含量偏低或不平衡、鹽堿、水土流失、耕層淺薄、漬澇、干旱缺水、過酸或過堿、重金屬污染等問題的又占有較大面積。
黃鴻翔說,目前我國在耕地質量建設上仍然存在諸多問題,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對耕地質量問題重視不夠,所以我們現在基本上還是依靠當年農業學大寨時建立的農田基本設施。近年雖然開始重視,但大多是分散于各部門的一些單項措施,缺乏在長遠規劃指導下的大規模和綜合性的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耕地質量低首先造成了我國的糧食生產能力低而不穩,國家的糧食安全沒有根本保證。如果不提高耕地質量,進一步提高糧食單產是極為困難的。單純依靠增加投入和提高科技水平,難以保障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黃鴻翔建議,應該把耕地質量建設作為我國農業發展的一項基本戰略措施。一是明確耕地質量建設的主管部門以及各相關部門的分工;二是制訂耕地質量建設規劃,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項目;三是加強耕地質量建設的有關基礎工作;四是強化耕地質量建設的科技支撐;五是盡快啟動耕地質量管理立法。
(亦梅)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