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每到春天,我們這里的房前屋后,田野山坡,都會看到一畦畦、一塊塊、一片片金黃的油菜花,勾勒出不同圖形,猶如一幅幅絢麗的水彩畫,農村都會變成油菜花的海洋,有些地方以此成為了鄉村游的賣點。”湄潭縣經貿局副局長陳國民向糧油市場報記者回憶起前幾年當地油菜花開的美景。
近兩年,這種如畫美景正在逐步縮小。
遵義市是全國四大油菜籽生產基地之一,而湄潭縣則是遵義市油菜籽的主產區之一,有著發展油菜產業的獨特優勢,農民種植熱情很高。但是,近兩年來,由于比較效益不高,農民辛辛苦苦種上一季掙不到多少錢,如果遇上干旱等天氣還要虧本,所以湄潭縣油菜種植面積呈縮減之勢。油菜面積的減少,造成原料不足,直接影響到油菜籽加工企業的生存。
原料不足企業遇瓶頸
“往年這個時候,這些閑置的土地上已長出了綠油油的油菜,但現在看到這些閑置土地,這就意味著,今年的油菜種植面積又縮減了。”去年12月份,在湄潭縣采訪途中陳國民介紹。
“要想富得快,烤煙加油菜”.曾經,種植油菜是當地很多農民的致富法寶,而今,這個法寶正逐漸被農民丟棄,“種菜籽賺不到錢,種油菜僅僅是用來換油吃,懶得賣。”這導致的直接后果便是油菜種植面積減少。
簡單做個比較就不難理解農民的選擇。以馬鈴薯為例,按照目前的市場行情計算,當地種油菜的凈收益為每畝100多元,而馬鈴薯則能達到800元左右,在市場的指揮棒下,農民的選擇不言而喻。其實,隨著種植效益的降低,不光是湄潭縣,就是整個遵義市的油菜種植面積也一直在減少。
遵義市糧食局辦公室周攀介紹,統計數字顯示,遵義油菜種植面積最高時曾達到230萬畝,2009年約為203.12萬畝,而2010年則為202.1萬畝,呈現出不斷縮減的趨勢。而原因就是油菜比較效益不如烤煙、茶葉和辣椒等經濟作物,當地很多農民的種植熱情下降不少。
最擔心農民不種油菜的是當地的油脂加工企業。
按照常理,每年春節前的兩個月都是油脂、食品企業最繁忙的時候,因為他們要開足馬力生產,保證春節期間市場供應。但是去年12月初,記者在湄潭縣天利達食品有限公司院內看到,廠區內略顯凌亂,公司總經理任子東無奈地表示,由于收購到的油菜籽已經加工完,又沒有收到新的原料,所以已經停產一兩個月了。
在天利達的廠區內,一間原料倉庫已經塌陷,問起為什么沒有及時維修時,任子東告訴記者,由于近兩年油菜籽減少,剩余的倉庫已經夠收購油菜籽所用了,塌掉的倉庫即使修好了也是閑置。問起企業發展的未來,他也有了轉行的打算。
油菜種植面積的減少使得本地菜籽產量減少,油脂加工企業面臨著菜籽源有限、企業爭搶激烈、行業壓榨能力過剩的困境。
恢復“元氣”刻不容緩
本地油菜籽產量的減少,將直接導致企業生產原料不足,影響正常運營和發展,這必然對產業產生不利影響,進而形成惡性循環。解決這一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通過扶持,提高油菜籽的種植效益。
“應該多管齊下,除對企業進行補貼和進行托市收購外,還應該加大對農民的補貼力度,提高農民種植積極性和企業的生產積極性,穩定面積,擴大產量。在政策方面,適當調整油菜籽與小麥、稻谷的比價關系。”陳國民表示。
為保護農民種植油菜的積極性,2007年起國家對長江流域“雙低”油菜優勢區實施每畝10元的油菜良種補貼,2008年起,國家對油菜籽進行托市收購。
不過專家也表示,油脂企業工藝水平的升級,以及和其他油脂加工企業聯合等有利于提高油菜加工能力,提升油菜加工的技術水平和產品檔次,另外還可發展精細加工業,實現“雙低”油菜粕的綜合利用,形成競爭能力,從而確保整個油菜產業的良性發展。
(徐文正)
來源:糧油市場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