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蔥價格火箭行情透視:供求信息匱乏,種植無的放矢
“大蔥多少錢一斤?”
“5塊5。”
“人家都賣4塊5。”
“反正我們家不賣。”
這是昨日下午,發生在上海一座菜市場里的對話。
繼“蒜你狠”、“姜你軍”等時令戲語之后,農產品“過山車”行情的領航員如今輪到了大蔥。
“一天一個價!”上述堅守“公道價格”的商販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一天前,上海一座大型蔬菜批發市場的大蔥批發價是5.73元/公斤,而今年1月1日的價格為1.2元。
餐桌上的“奢侈品”不獨出現在上海。近來北京、廣州等地市民也領教了10元買兩根大蔥的市價。
這是一波兩頭雙輸的行情。從種植到終端零售,一棵大蔥在進入菜籃子前要經過五個環節,相比蒜姜,其不易貯藏性更是減少了市場騰挪的空間。
上海迎祥有機農場場長康洪莉告訴本報記者,虧錢的還是農民,因為農民應對市場的機動性最差。
年產4.5億公斤章丘大蔥的山東章丘之于全國的貢獻如同金鄉大蒜,然而,當地蔥農得到的種植、供求信息遠不如蔥白那樣“晶瑩剔透”。
業內人士告訴本報記者,由于很多蔥農都是跟著感覺走,造成大蔥每四五年便陷入一個價格漲跌循環。
量價之變
上述商販對本報記者說,大蔥漲價大約是從一個月之前開始的,最猛的時候每公斤價格超過10元,最近幾天價格稍有回落。
根據上海商委網站上顯示的江橋批發市場大蔥價格,3月15日達到波峰8.85元/公斤。
中國農業信息網跟蹤的全國行情顯示,2012年前十周,大蔥價格從開年2.87元/公斤漲到上周的4.46元/公斤。
“漲價能有什么原因?蔥少了,批發市場上批不到。”一名菜販對本報記者說,他覺得市場上缺大蔥是連續下雨導致的。
康洪莉稱,農產品價格暴跌暴漲背后的供需不平衡一般有三個原因,上年價格太低“傷農”、天氣因素導致減產、人為囤貨。
相比一些蒜姜投機者低價收購、高價貯藏、天價出貨,大蔥的特性決定了炒作空間有限。
據康洪莉介紹,新鮮大蔥不能夠長時間貯存,如果曬干就要承擔“減重”的損失,所以囤積的可能性不大。
章丘市龍山鎮連勝大蔥專業社主任魏增書告訴本報記者,今年大蔥價格暴漲的原因,主要是2011年冬天山東的第一場雪來得太早,蔥芽凍死在地里,導致產量減少。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