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無人種地、提高種地經濟效益的一個有效途徑,是依法、自愿、有償進行農村耕地流轉,實現生產的集約化、規模化、現代化。作物方興未艾的新生事物,我國目前耕地流轉中出現的“非糧化”現象應引起重視。
據農業部典型調查顯示,外來業主流轉耕地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的只有7%以制種等方式與糧食生產相關,其他的無一例外都是種植蔬菜、瓜果、藥材等附加值更高的經濟作物。
人多、耕地少,糧食需求的增長趕不上糧食生產的增長速度,糧食供求的“緊平衡”狀態長期存在,是我國的基本國情。雖然國家高度重視,并采取系列措施依靠科技提高糧食單產水平,但是,眾多因素的制約,短期內實現糧食單產的大幅度提高是很難的。因此,保持18億畝耕地的紅線,是保證糧食生產穩定增產的前提條件。如果耕地流轉“非糧化”傾向蔓延,將帶來不可估量的后果。
耕地流轉“非糧化”將擠占有限的耕地面積
據國土資源部統計,過去十年間我國耕地面積從19.51億畝,減少至18.26億畝,年均減少829.2萬畝。目前人均耕地面積僅為1.38畝,約為世界水平的40%。宜耕耕地后備資源匱乏,可開墾成耕地的不足7000萬畝。我國糧食消費成剛性增長之勢,即使是建國以來連續8年豐收的2011年糧食總產量也僅有11424億斤。有關預測表明,未來十年我國人口仍將以年均800-1000萬的速度增長。2020年,我國人口總量將達到14.6億。按照人均400公斤年口糧消費量計算,到2020年我國口糧需求總量將達到5.84億噸。同時,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飼料和工業用糧的比例將會越來越大。
進入中等發達國家的我國,城鎮化、工業化、現代化突飛猛進。自沿海至內地,到處是工地,新興工廠拔地而起,新型產業雨后春筍。這些無不與生產糧食的耕地產生糾結。國家鼓勵耕地流轉,其重要方面是引導耕地產出更多的商品糧食。但是,如果大量的耕地流轉后成為了“非糧化”,種植經濟作物,那么種植糧食的耕地面積就自然減少了。沒有足夠糧田面積,就不可能產出保障國計民生所需要的糧食。
來源:湖北省襄陽市糧食局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