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種植面積下降和天氣炒作推動,3月份商品呈現“工弱農強”的格局,但應當注意到,全球經濟復蘇的現狀確定地緣政治危機引發的高油價難以為繼,而油價調整將導致生物燃料等炒作降溫,加上原有的高庫存潛在利空將集中釋放,二季度農產品或面臨大幅調整。
回顧農產品自去年12月份延續至今的強勁反彈,主要動力在于市場對大豆種植面積下降以及天氣等因素的炒作,此外,游資在反彈過程中大舉增持大豆、豆油和玉米的凈多單,尤其是玉米和油脂等具備能源概念品種,受油價高企帶動而表現強勁。
然而,這一幕或許會在二季度黯然收場。由于油價上升本身代表的是全球收入的再分配(而不是減少),對于美國、歐洲等石油凈進口國而言,油價上升造成的能源交通成本上升,直接影響生產,打擊消費。以美國為例,初步估計,布倫特原油徘徊在120美元以上,wti原油徘徊在100美元以上,則其經濟增速將小幅下滑至2.1%左右。
與此同時,高油價抬升通脹,導致歐美央行重新審視通脹,寬松貨幣政策已經出現了拐點,盡管經濟復蘇還不足以導致各國政府撤出貨幣刺激。保守估計,油價上漲10%,將導致美國通脹小幅上升0.5至1個百分點;而歐元區通脹小幅上升1.5-2個百分點;新興經濟體通脹壓力估計更大,對中國的cpi可能拉動超過2個百分點。就中國而言,貨幣政策穩健中有微調,盡管存款準備金率還有下調的可能,但信貸大規模放松的可能性依舊較小。
值得一提的是,在國內多數商品庫存高企之際,進口增速卻沒有明顯的放緩,這進一步加劇了國內庫存的壓力。例如,2月份中國未鍛造銅和銅材進口翻倍,未鍛造鋁和鋁材同比增幅也超過50%;原油進口在2月份再創歷史新高,達到2364萬噸,較去年同期增加18.5%,成品油進口達到392萬噸,僅次于去年12月份的歷史次高水平;而天然橡膠和合成橡膠在2月份盡管不是歷史新高,但是較去年同期依舊分別增長36%和35%;2月份中國大豆進口較去年同期增長65%,而截至3月9日國內大豆港口庫存再度升至約648萬噸;2月,中國進口棉花61.60萬噸,同比增加43.18萬噸,增幅234.4%,且一旦今年進口配額開閘,庫存還將飆升。
在經濟溫和復蘇中,需求不足和產能過剩將導致大多數商品庫存居高不下,這就需要一個去庫存化的過程,而歷史上去庫存化往往伴隨商品價格下跌,加之去年12月份以來商品大多反彈上漲過快,使得二季度商品可能因庫存高企進入“擠泡沫式”的調整,屆時農產品也難以置身事外。(靜翠)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