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牽頭企業,亦無有競爭力的交易中心
截止到2011年,國際糧商通過對國內油脂行業的兩次大洗牌,已經占據中國全部大豆壓榨產能的70%。與此同時,中國大豆消費量2011年增至6000萬噸,而國內大豆供給量僅在1400萬~1600萬噸上下。巨大的供需缺口加上巧妙地布局,中國已經完全淪為國際糧商產業鏈中的終端消費地。
中國大豆產業已經淪為了另一個無話語權的“鐵礦石行業”,比鐵礦石行業更加困難的是,由于缺少龍頭企業,大豆產業連啟動談判的機會都難以擁有。
格局難動
《中國經營報》:作為最大的大豆進口國,中國大豆企業在大豆價格話語權方面越來越沒有影響力,這種狀況還有機會改善嗎?
程國強:早在8年前,國內大豆壓榨企業就疾呼要取得國際大豆市場定價話語權。那個時候,中國大豆壓榨產能中有70%以上是內資企業的。有關部門當時還組織大豆行業內的企業家、學者等討論如何利用中國大豆進口市場優勢,聯合國(微博)內企業,爭奪大豆定價話語權。8年過去了,國內大豆行業境況每況愈下,現在60%~70%的大豆壓榨產能被外資控股或參股,外資真的能為中國市場利益代言?所謂“南美種大豆,美國定價,中國買大豆”的格局目前看起來還不具備動搖的市場基礎。
夏友富:大豆產業喪失自己話語權的結果損失慘重:進口價格成倍上漲,使我國多付出巨額外匯;大豆種植業不斷萎縮,豆農損失慘重;豆粕價格猛漲使畜牧業成本高升,提升了消費品價格指數;豆油價格上升使消費者利益損失巨大;大量不合格大豆進口使我國貿易基本權益不能得到保障;5000萬~6000萬噸轉基因大豆進口對我國的生物安全乃至國家和民族安全的潛在影響也不容低估。
李墨達:正是由于國內油脂行業大部分被以“abcd”為首的四大糧商所壟斷,國內油脂企業話語權較低,面對外資糧商強大的資金實力與對產業鏈的控制能力,中方企業在大豆貿易當中始終處于相對劣勢的地位。而持續支撐外資糧商的主要動力就來自于中國龐大的消費需求。自從中國從凈出口國變為凈進口國,國內大豆需求量每年始終保持8%~9%的增長率,即便是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國內大豆需求量也維持了3%以上的增長。中國目前是美國第一大大豆進口國,中國進口大豆八成以上來自美國,以“abcd”為首的四大糧商實際已控制了我國進口大豆80%的貨源,以及70%的大豆實際加工能力。并且通過收購、參股,跨國糧商已經滲入到了種植、貿易、流通等各個領域。國內企業的份額越來越少。
《中國經營報》:中國大豆企業已被迫沿用了很多年保護賣方利益的合同條款,這在國際貿易中很少見,中國大豆產業是否還有可能在國際貿易中簽訂真正意義上的平等合約?
程國強:這個問題在2004年初業內曾經有過一次廣泛的大討論,有關行業協會也在討論的基礎上提出了買方合約的初稿,雖然最終沒有與賣方達成共識,但大豆賣方合約存在的問題和矛盾已昭然若揭。由于這個合約是商業條款,必須經雙方討論談判才有可能修改,而談判取決于市場博弈的實力,有實力才有話語權。但目前我們有什么實力可挑戰這樣實質上不合理的合約?尤其是,當年許多參與討論的企業,有的已破產消失,有的已成為外資企業的一個工廠。
我認為我們必須改變這個不利的格局,但目前機會并不在我們這一邊。我們或許還需要等待,等待一個時機。
夏友富:按照國際慣例,大豆貿易應遵守公平交易的原則,在貿易合同中充分考慮買賣雙方的權利和義務的平衡。但是,中國在大豆進口方面所采用的合同條款都是只考慮賣方利益的霸王條款,沒有考慮買方的基本利益。這與美國跨國糧商寡頭壟斷操縱有關,但也與我國企業、行業協會和一些政府部門的不作為直接相關。在過去主動放棄了自己的權利,所以導致目前畸形的合同法律狀態。當前的大豆進口合同許多條款不考慮進口商的基本權益,如裝運港檢驗條款、爭端解決條款等都是非常不合理的。這也是大豆進口不合格率一直高居80%的重要原因。
缺乏強有力的牽頭企業
《中國經營報》:業內對中國大豆產業的危機討論已經很多年了,但是情況并沒有好轉,根源問題在哪里?
夏友富:我認為,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我國在大豆產業鏈發展上存在嚴重的指導思想、決策和政策失誤,主動犧牲了大豆產業;二是美國跨國公司在美國政府和大豆協會的積極配合和支持下寡頭壟斷操縱市場,獲取超額壟斷利潤。
李墨達:我國大豆產業自加入wto、2002年取消大豆進口關稅和配額限制之后便面臨一輪又一輪的沖擊,正是那一次產業危機使得中國喪失了大豆產業的半壁江山。目前沿海地區的油脂加工企業大部分基本已被外資企業所壟斷,東北地區成為中國大豆產業的最后一道堡壘,而目前最主要的危機就在于東北地區這最后一道堡壘隨時存在淪陷的危險。
《中國經營報》:大豆產業對目前的局勢是否還有解決的辦法?中國企業是否有可能團結在一起與國際糧商博弈?
程國強:與鐵礦石談判不一樣,鐵礦石談判,寶鋼可以代表中國企業進行談判。但是在大豆行業中,有沒有哪個可以帶頭的企業,有能夠“一統天下”的能力。當前的狀況是,在大豆原料和終端產品價格基本一體化的背景下,每個企業的內部運行管理能力存在較大差距,而且各企業之間存在著嚴酷的競爭,大豆加工或許是利益分化最嚴重的一個行業。因此,團結、聯合的利益或許大家可以共享,但風險誰愿意承擔?因此,所謂聯合、團結的談判思路,這是一個理想的愿望而已。
夏友富:中國企業完全可以團結起來維護合法權益,關鍵是它們是否考慮國家整體利益和自身的長遠利益。我認為只要中糧集團、黑龍江九三油脂集團和中國紡織品進出口集團三家國有企業真誠團結就可以從一定程度上改變跨國糧商為所欲為的局面。國家有關部門、中國大豆產業協會和中國食品土畜產品進出口商會應會同有關企業維護我國的合法權益,包括修改不合理的買賣合同。
李墨達:中國缺少一個強有力的牽頭企業。政府應鼓勵大型的央企、民營企業控股或者并購小型糧油企業,從而擴大市場占有率,形成一定的規模優勢,徹底改變過去的“小、亂、散”的格局;其次牽頭企業應當包括中儲糧、央企以及正在逐步崛起的民營企業。
國內需競爭性的商品交易中心
《中國經營報》:從國資委或者發改委的角度出發,政策上還應該有哪些支持?
程國強:若從政府的角度來談這個問題,或許會演繹成一個所謂的國家戰略問題。所有的企業都希望借政府之手來緩解目前的困難。我以為,定價話語權之爭,應該是一個綜合實力的體現。如同我最近講的一個觀點,要抓緊謀劃在國內現有商品交易所的基礎上,籌建與紐約、芝加哥和倫敦等交易中心競爭的全球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其關鍵是,要充分發揮中國國內巨大市場需求的戰略資源作用,發揮中國南北市場交匯、東西市場24小時交易的區位優勢,逐步形成全球大宗農產品(11.90,-0.29,-2.38%)定價話語權。這是一個國家戰略,需要從現在開始謀劃。
夏友富:大豆產業的現狀是我國玉米、小麥等產業的明天,應深刻總結其教訓。盡管由于盲目進口使我國大豆產業鏈面臨嚴重危機,但我國還是可以有所作為的。一是應統一認識,各個部門都有維護國家和人民利益的基本義務,即使需要進口也應努力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二是制定大豆產業鏈發展全球戰略,要積極支持國內種植業的發展,通過科技進步和政策引導,在維持現有種植面積的前提下使大豆畝產由目前的100多公斤增至180公斤,使總產量達到2500萬噸,增加市場影響力;要發揮高蛋白優勢,發展特色大豆;同時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在拉美和非洲開發大豆種植業,增強國際市場掌控力;支持中國跨國糧商的發展,勇于與美國跨國糧商進行合理競爭。三是采取系統措施,從良種開發、農田水利設施、種植、加工等各個環節支持中國大豆產業發展,要建立中國大豆產業發展基金會。同時積極推進不合理進口合同的修改,規范進口,反對跨國糧商壟斷操縱,通過技術型措施提高進口大豆的合格率。
李墨達:相比較美國政府對本國農民的補貼力度,國內在大豆產業方面的補貼力度還遠遠不夠,就目前情況而言,黑龍江省原本大豆主產省,由于近些年受到進口大豆沖擊,以及其他一些因素影響,農民種植大豆意愿逐步減少,改種玉米、水稻的明顯增加,因此在對種植大豆農民的補助上仍有一定的提高空間,另外補貼上不僅要對豆農直接補貼,同時要照顧到相應的糧油企業。相比較國際糧商,國內糧油企業生存壓力較大。
鏈接
2004年大豆價格風波
2004年5月,處于高位的大豆每噸3720元,到2006年6月僅為2600元,下降了30.1%;2007年8月,大豆價格同比上漲20%以上;2008年全年均價高達4550元/噸,創歷史新高,較上年上漲41.5%。
在2004年的大豆風波中,國內油脂加工行業虧損嚴重,壓榨企業被迫出讓股份或出售,進而失去了進口主動權及國內市場份額。
2004年12月,大連商品交易所(微博)推出了黃大豆2號合約,為爭奪國際大豆定價權投下了一枚分量極重的籌碼。為應對中國的挑戰,2005年5月,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推出了巴西大豆期貨合約,使大豆定價權的爭奪愈演愈烈。
2005年,大連商品交易所黃大豆2號合約的成交量為1082186手,2008年為85582手,萎縮到2005年的7.9%,中國在爭奪轉基因大豆定價權方面的努力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
我國大豆進口關稅調整情況
1996年,大豆作為中國關稅配額制度管理商品,享受配額保護,普通關稅稅率為180%,優惠稅率為40%,配額內稅率是3%。1999年,中國取消了大豆的配額限制,實行3%的單一關稅政策。2001年12月加入wto以后,大豆進口只征收3%的關稅,豆粕關稅為5%;同時逐步增加關稅配額,到2006年以后則取消關稅配額,只征收3%的單一關稅。這遠遠低于加入wto時17%的農產品平均關稅率。
隨著國內大豆市場準入門檻的一降再降,導致大豆及其制品的市場價格低于國內價格,甚至低于國內生產成本,對國內大豆產業形成巨大的沖擊。為應對2006年下半年以來的通貨膨脹,從2007年10月至2008年9月,中國將大豆進口關稅由3%下調至1%。
海關統計數據顯示,該項稅率實施當月,我國共進口大豆619.9萬噸,價值26.6億美元,同比增長36.3%和1.2倍。2008年我國共進口大豆3744萬噸,比2007年增加614萬噸,增長19.6%。降低關稅對大豆進口增長的拉動效果非常顯著。印尼是亞洲主要大豆進口國,為保護國內種植戶利益,該國自2005年起到2010年,將大豆進口從零關稅提高到10%。2007年,歐盟的大豆關稅為40%,日本為9.8%,阿根廷為34.6%。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數據
2012年1月我國農產品進出口情況
1月,我國農產品進出口總額為132.5億美元,同比下降5.3%。其中,出口54.6億美元,同比下降4.2%;進口77.9億美元,同比下降6.0%。貿易逆差為23.3億美元,同比下降10.0%。
2012年2月農產品供需形勢分析月報
國內大豆價格與上月持平。2月份,黑龍江國產大豆平均收購價每斤1.96元,環比持平,同比高1.6%;山東地區國產大豆入廠價每斤2.09元,環比持平,同比高1.6%;山東地區中等豆粕出廠價每噸3022元,環比漲2.6%,同比低11.9%。
國際大豆價格上漲。2月,美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大豆平均價為每噸457.8美元,環比漲3.4%,同比低10.8%;豆油均價每噸1172.3美元,環比漲3.2%,同比低7.8%;豆粕均價每噸361.1美元,環比漲3.5%,同比低12.3%。
進口大豆到岸稅后價低于國產大豆價格。2月,山東地區進口大豆到岸稅后價為每斤1.92元,比當地國產大豆價格每斤低0.17元;美國墨西哥灣大豆離岸價每噸483.6美元,折合人民幣每斤1.52元,比山東地區國產大豆采購價每斤低0.57元。
1月大豆進口環比下降。據海關統計,1月份我國進口大豆461萬噸,環比下降15.0%,同比減10.3%;進口金額24.2億美元,環比下降15.9%,同比減15.5%。進口大豆主要來自美國、巴西和阿根廷。2011年我國共進口大豆5264萬噸,比2010年下降216萬噸,降幅3.9%。
預計全球大豆庫存下降。據美國農業部2月份預測,受干旱天氣影響,預計2011/2012年度南美大豆產量減少較多,全球大豆產量約為2.51億噸,減幅為4.81%。全球大豆消費2.58億噸,增幅2.5%。庫存下降為6028萬噸,降幅為12.5%。(從筠)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