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作為炒菜配料的大蔥價格飆升,北京和濟南等地花10元錢僅能買到兩根大蔥。近日,在省城河西農副產品市場,大蔥已經賣到了8元一公斤。漲價后大蔥的風頭甚至蓋過肉禽和雞蛋,一度成為餐桌上的“主菜”。網友“藍色t-shirt”發帖:“這次大蔥價格猛漲讓人擔心,剛剛有所回落的cpi會不會再次抬頭?”
“蒜你狠”“姜你軍”“豆你玩”的漲價情景,許多人可能還記憶猶新。現在,又出現了“蔥昏頭”的景象。據調查,大蔥價格暴漲背后存在山東等主產地減產、北方市場缺貨、中間環節層層加價以及天氣冷等多種原因。可見,大蔥價格高漲,或許可以看作是個別現象。
但是,個別現象的背后,反映的卻是共性問題:信息不對稱和中間環節炒作以及流通的因素。僅僅3個月時間,一級經銷市場的價格就翻了5倍,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某些職能部門的監管不到位。高速公路收費、油價上漲等因素,導致流通環節成本畸高,可減免高速收費、降低油價、稅費等等的應對舉措,卻“只聞腳步聲,難見人下樓”。網友“子非魚—焉知魚之樂”發帖:“職能部門需要強化服務意識,加大全國范圍內農副產品信息的統一發布和協調工作。”
農產品關乎國計民生,蔥價暴漲暴跌,損害的不僅是消費者的利益,還有生產一線的農民,甚至于破壞整個農產品產銷鏈。“向錢蔥”的現象,再度向市場敲響警鐘,cpi雖呈下降趨勢,但不意味著,價格結構性上漲的矛盾已經完全化解。因此,主管部門必須引起重視,切不可被 “蔥昏頭”,形成新一輪的價格輪番上漲。(王早霞)
來源:中國水果蔬菜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