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突出一個“穩”字:穩增長,把速度降下來;穩物價,cpi控制在4%以內;穩就業,新增就業900萬以上。為此政府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一切似乎都在掌控之中。
孰料全國人大會議閉幕當天,媒體就曝出“天價大蔥”的消息。京穗等地大蔥價格暴漲,10元僅能買2根大蔥,“向前蔥”的風頭甚至蓋過了肉禽。
大蔥的價格今年帶頭起哄,主要是山東等主產地減產、北方市場缺貨,中間環節層層加價等多種原因造成的。這幾年我們經歷了不少類似的事情:“姜你軍”、“豆你玩”、“蒜你狠”……說到底,蔥姜蒜這類農產品只能算是生活的“準必需品”,沒有很強的需求剛性,遠不是糧油肉禽等大宗農產品,不會直接影響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我們大可不必驚慌、抱怨,甚至罵娘!
問題在于大蔥漲價背后所折射出來市場機制的不健全。政府的作用在于培育健全的價格形成機制,而不應該像消防員一樣天天忙于控制物價。
自從20年前鄧小平南巡講話以后,我們就鐵了心要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讓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然而20年來,我們雖然不斷地深化改革,卻又無時無刻不在調控著價格,引導著供求,壟斷著資源,結果是市場經濟中的價格、供求和競爭等三大市場機制就不斷地被影響,被干擾,被扭曲,被侵蝕,被破壞,以致于被碎片化了!價格不能反映供求,壟斷干擾競爭,何談市場機制?
國有企業可以壟斷金融、能源、電信等的價格,中間商當然也試圖通過囤積居奇壟斷蔥姜蒜價格,甚至古玩字畫普洱茶也跟著起哄。而房價則是像受了刺激的“瘋子”,一路攀爬到樓頂,無論總理怎么喊話,就是不下來!可轉過來想,如果有一天真它的“跳下來”了,不也是人命關天嗎?也許唯一能接著的“梯子” 就是市場機制。為何不在健全市場機制上下功夫呢?
來源:中國水果蔬菜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