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在大發展的同時,出現了耕地減少、淡水短缺、生態環境惡化等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問題,這是對我國農業發展的嚴峻挑戰。因此,必須在進一步增加農業投入的同時,更加重視生產方式的轉變。農業也要按照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把提高農業資源產出率、提高農業廢棄物資源再生利用產出率作為一個重要指標。
事實上,我國傳統農業的循環思想早已有之,傳統農業中的稻魚共生、桑基魚塘就是典型的循環農業。
現代循環農業不僅是第一產業的循環,而應是一、二產業融合的循環,一、三產業融合的循環,一、二、三產業融合的循環;不僅是種養業的循環,而應是種植業、養殖業、微生物產業之間的良性循環。
1998年,循環經濟概念引入我國后,人們一方面用循環經濟原理總結、提升已有生態農業模式,一方面自覺地發展循環農業。
2010年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分析研究2011年經濟工作時強調,要深入推進循環經濟。發展循環經濟,把目標和注意力集中到提高資源產出率,提高廢棄物資源再生利用產出率,是實現綠色轉型的重要途徑。
以稻殼深度利用為例,把一個米廠的稻殼全部用來直接燃燒或者全部用作稻殼發電,從資源利用率來講,達到100%。但某米業公司采用的技術路線把氣、液、固、熱全部回收利用,資源產出率是前者單一利用的5倍甚至更高,而且可開發出有多種用途的環境友好型新產品。
要以循環經濟理念來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要遵循三個要求:一要按照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要求來進行調整;二要貫徹“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的要求來進行調整;三要按照市場需求來調整,按照全面協調可持續基本要求調整,按照品種的適應性、因地制宜來調整。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的歷史階段,中共中央明確提出了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這與過去講“節約”側重點有所不同。
過去講節約,主要是指在生產過程和消費過程中,要節衣縮食,勤儉節約。今天講節約,不僅是少用的問題,更不是偷工減料,空手套白狼。推行循環經濟是在不斷節約能源、資源的基礎上,求得更大的發展,取得更大的經濟效益,解決更多的勞動就業,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共贏”,從而解決資源有限和需求無限的矛盾,實現可持續發展,達到建設“兩型社會”的目的。
成語“事半功倍”指的是花費的勞力小,而收到的成效大,這也就是循環經濟能達到的效果。(安徽省循環經濟研究院院長)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