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近日批復的《東北振興“十二五”規劃》聚焦東北地區現代農業建設,分析人士認為東北戰略糧倉定位日漸凸顯。“十二五”期間,東北地區將理順農業經營機制,著力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有條件的地區在全國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現代農業建設有望提檔升級。
糧食生產能力穩步提升 戰略糧倉定位日漸凸顯
東北地區的糧食產量由2004年的1446億斤提高到2011年的2155億斤,為全國糧食實現“八連增”作出了重要貢獻。“國務院對《東北振興十二五’規劃》的批復首先提到的就是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這就充分說明國家對東北地區的定位是戰略糧倉’。”黑龍江省發改委振興發展處處長楊安說。
黑龍江已開始建立松嫩平原、三江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以提高穩定的糧食生產能力,去年糧食總產達到1114億斤,成為全國糧食生產第一大省。遼寧省繼續擴大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大力實施惠農強農政策,提升農民種糧積極性,同時不斷提升全省的農業科技服務水平,全面提高資源利用率、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去年糧食總產量首次超過200億公斤,增幅15.3%,增幅居全國第一。吉林省“十二五”期間將在中西部15個縣(市、區)投資100億元,發展旱田高效節水灌溉。到2015年全省將新增旱田高效節水灌溉1000萬畝,再增100億斤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據介紹,我國從今年起在東北四省區實施節水增糧行動,總面積達3800萬畝,其中黑龍江1500萬畝、吉林900萬畝、內蒙古800萬畝、遼寧600萬畝,按照畝均投入1000元的標準,節水增糧行動總投入為380億元。
分析人士指出,《東北振興“十二五”規劃》提出的目標是到2015年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達到12640萬噸,預計年均增長2.3%,按照目前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發展步伐,完成這一目標沒有問題,東北地區的農業現代化進程也將走在全國前列。
著力“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
《東北振興“十二五”規劃》指出,“十二五”期間東北地區將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首要目標,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加快農業信息技術應用,有條件的地區在全國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
“十二五”期間,國家將重點支持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遼河平原發展優質粳稻,建設黑龍江省新增1000萬畝粳稻基地,并在其他水土資源條件較好的地區適當發展粳稻種植。建設優質專用玉米產業帶,選育推廣優良抗性品種,推廣增密種植技術和膜下滴灌等旱作節水技術,推進全程機械化作業與標準化生產,著力提高單產和優化品種結構。
針對不同的區位優勢,東北四省區已經確定現代農牧業未來的發展重點。黑龍江省正加速千億斤糧食產能工程和千萬畝粳稻基地建設,將緊緊抓住“兩大平原”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上升為國家戰略的契機,深入實施千億斤糧食產能鞏固提高工程,力爭今年糧食總產量達到1200億斤。遼寧省提出了新增45億斤糧食生產能力建設工程、千萬畝水稻產量提升工程、千萬畝花生工程、千萬畝種植業設施小區工程、千萬畝優質水果工程、遼西北中低產田改造工程、海上牧場工程。吉林省提出了增產百億斤商品糧能力建設工程、糧食田間工程、農機服務體系建設、千萬畝膜下滴灌節水工程、農民專業合作社優秀示范社建設。內蒙古提出了通遼市、赤峰市、興安盟糧食產能建設工程,呼倫貝爾市、錫林郭勒盟草原生態綜合標準化建設示范工程等。
理順經營機制 現代農業有望提檔升級
楊安說,國務院批復《東北振興“十二五”規劃》不同于以往的一些專項規劃,覆蓋面更廣,給予了地方具體執行的操作依據,特別是針對每個省的具體特點,提出了針對性強的發展道路。分析人士認為,東北地區將建成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基地、全國重要的畜禽水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和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完善農業基礎條件和支撐體系,擴大有效灌溉面積,推廣高效節水灌溉技術,提高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以確保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穩定,促進現代農業提檔升級。
今后,東北地區將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糧食生產和特色農業,加快推進糧食增產工程建設,增強糧食穩產和高產能力。一要理順農業發展機制,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發揮農民的創造精神,引導農民走合作發展的道路,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同時繼續抓好星級合作社建設活動,在民主決策、財務管理、盈余分配等方面依法規范。
二要發揮黑龍江墾區的引領示范作用,擴大“場縣共建”合作的范圍和領域。強化配套服務,探索市場化合作方式,建立場縣共建的長效機制,確保場縣共建的持久生命力。引進先進農業技術的同時,引導農民提高科技意識,注重消化吸收和因地制宜地再開發利用。
三要強化農業科技創新。東北三省一些地方干部介紹,將抓住今年中央一號文件聚焦農業科技的契機和國務院批復《東北振興“十二五”規劃》的時機,進一步突出農業科技創新重點,著力突破重大關鍵性技術和基礎性技術,完善有利于農業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大力改善農業科技創新條件,加強農技推廣服務。
四要加快中低產田改造和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建設,同步開展耕地培肥、土壤改良、有機質提升和測土配方施肥。同時調整優化農機裝備結構和布局,促進農機農藝融合、機械化與信息化融合,以更高標準推進主要糧食作物耕種收機械化。(平煙)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