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鼓勵大宗商品進口,有經濟學家質疑是中國需求是國際價格飆漲的幕后推手。國際金融危機爆發,澳大利亞經濟一枝獨秀的背后離不開中國的支撐。中國反而應加大扶持進口企業,增加在國際市場上的話語權。
近年來,中國對于大宗商品進口的需求不斷提高,所占的國際市場份額也在逐年增大。尤其是資源型商品中國的進口額逐年在增加,2009年,鐵礦進口占全球的67.5%、鎳礦進口占57.7%。
雖然中國已成為鐵礦石、大豆等大宗商品的最大需求者,但是由于不能在國際價格談判中發揮主導作用,所以不得不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的價格進口這些大宗商品,甚至出現了“中國買什么,什么就漲價”的奇怪現象。由此也為資源性出口國的經濟提供了支撐,為他們提供了更多的發展機會。
近來,商務部外貿司司長王受文在昆山舉行的擴大進口與貿易平衡發展論壇上表示,中國將繼續鼓勵大宗資源性產品和部分農產品的進口。
有分析人士認為:大宗商品的價格的上漲也在金融危機后,給各國抑制通貨膨脹,促進經濟復蘇帶來更大壓力。甚至有經濟學家認為是“中國需求”拉升了大宗商品的價格,干擾了國際市場的穩定。
對此,王受文表示,中國鼓勵大宗產品的進口,實際上是為很多資源性出口國提供了發展機遇和就業機會,提高了他們的外匯收入。
同時,有經濟學家指出,國際金融危機爆發,澳大利亞的狀況比其他西方國家要好,重要原因就是中國等國家對澳大利亞的大量鐵礦石的進口,對支持澳大利亞經濟狀況起到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果中國減少澳大利亞鐵礦石進口的話,對澳大利亞經濟產生的負面影響不言而喻。反之,如果中國對澳大利亞鐵礦石的進口持續增加,這將對澳大利亞經濟起到重要的利好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講,一些國家切切實實分享到了中國擴大對外經濟所帶來的好處。
中國將繼續鼓勵銅、鋁、鉛、鋅、鐵礦石等資源性大宗商品及大宗農產品的進口本沒有錯,但應出臺相關政策,加大對大型外貿企業,特別是進口企業的扶持力度,以增加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話語權和定價權,幫助企業以更合理的價格進口商品。(如筠)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