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工業化、現代化的不可逆轉性,給我國農業生產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農村勞動力緊缺、農民種植農作物選擇性日益增強、農產品與大市場的對接不及時等問題,越來越明顯地反映出來。
象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現都有挑戰和機遇一樣,當今中國農村的新變化,無疑給糧油加工企業帶來了難得的機遇。這個機遇就是糧油加工企業要積極參與耕地流轉,實現產購銷、貿工農一體化經營。通過糧油生產的集約化、規模化、現代化,做強做大糧油加工企業。
保證生產原料需要參與耕地流轉
在越來越完善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現代意義上的糧油加工企業,都是規模較大、市場競爭力較強的大中型糧油加工企業。少則日處理原料能力300—500噸,大則1000噸、甚至上萬噸。巨大的原料需求,必須要有雄厚的物質基礎作保證。
在計劃經濟時期,糧油加工企業所需要的生產原料,主要是靠國家調撥,委托加工。加工企業有充分的原料保證,“衣食無憂”。在改革開放,實行“雙軌制”時期,大多數的糧油原料是國有糧食部門收購,優先供應給加工企業生產,加工企業此時也沒有多大憂慮。可是,在糧油購銷日益市場化、經營主體多元化的新形勢下,糧油加工企業獲取足夠的生產原料就不能隨心所愿了。
分散的、一家一戶式的生產方式,對于需要大批量商品糧油的加工企業來說,很難滿足其對生產原料的需要。在農民具有高度種植農作物自由權的情況下,這種“產需”之間的矛盾更加突出。要讓農民放心生產,糧油加工企業獲得所需要的生產原料,參與耕地流轉是最為現實的選擇。糧油加工企業通過訂單生產、流轉耕地生產等多種方式,不僅使農民生產糧油吃了“定心丸”,而且企業也獲得了所需要的生產原料。
保證生產原料適銷對路需要參與耕地流轉
市場經濟不同于計劃經濟的最大特點,就是企業要根據市場的需要“按需生產”,產品要適銷對路。
就像再好的裁縫沒有好的料子生產不出好的服裝一樣,再好的糧油加工企業如果沒有優質的糧油就不可能加工出優質的糧油產品一樣,優質的糧油首先是靠種植出來的。如果不從源頭抓起,糧油加工企業就不可能加工出優質的糧油產品。
農民對于市場信息具有滯后性。雖然現代社會信息高度發達,電臺、電視、互聯網等多種媒體不少農民都有所涉及,但是,他們對市場信息的收集缺乏系統性,分析缺乏全局性,判斷缺乏準確性。經驗型基本上是他們判斷市場走勢的經典類型,經驗型最大的弱點就是信息的滯后性。往往看到上年種什么值錢,就下年種植什么,結果總是“趕背級”,種什么什么不值錢。
引導農民按市場需要種植糧油作物,成為了現在和未來糧油加工企業的首要任務。糧油加工企業連接著城鄉、生產和消費。四通八達的信息網絡,與消費者密切交往的天然優勢,決定了糧油加工企業對市場的需求了如指掌。只要糧油加工企業參與耕地流轉,就可以及時地將市場需求信息告訴農民,讓他們按需生產。
保證雙方共贏需要參與耕地流轉
作為生產者,農民生產的糧油產品需要有穩定的銷路。近年來出現農產品“賣難買貴”,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農民生產的盲目性,農產品與大市場對接的不對稱性。
耕地承包到農戶后,農民有了種植農作物充分的選擇權。但是,這種選擇權的另一個方面,就是種植農作物太過自由了。同樣是種植小麥、稻谷,或者油菜等糧油作物,一季一戶少則種植兩三個品種,多則種植五六個品種。品種的多亂雜,導致好差難分,品質不一。用這樣的糧油原料,無論如何也加工不出優質的產品。
糧油是季節性生產,但是加工企業卻要常年生產。如果沒有穩定、足夠數量的糧油原料,糧油加工企業將面臨吃不飽,甚至停產的境地。
無論是從農民生產的糧油產品尋求出路,還是糧油加工企業對生產原料的穩定需求,糧油加工企業參與耕地扭轉都是十分必要的,是雙方互利共贏的基礎。
從目前現行和將來發展趨勢,糧油加工企業參與耕地流轉,可采取以下模式:
公司+基地+農戶。這種模式是“訂單農業”的初級模式,就是糧油加工企業與農戶簽訂訂單生產協議,農戶按照“統一種子、統一種植模式、統一價格、統一收購”的方式,在收購價格上一般高于市場價20%左右保證收購訂單生產的糧油產品。好處是農民只管生產,不愁銷售,而且銷售價格大大高于市場價格。不足之處,是在“法不責眾”的狀態下,現實主義的農民很難履行協議。市場價格高時,賣給出價高的經營者;市場價格低時,方可履行協議,賣給訂單的糧油加工企業。
公司+合作社+農戶。能夠將分散的農戶協調起來,并服務于農戶,目前看來合作社是最佳選擇。在單一合作社基礎上,現在發展比較成熟的合作社,如對農民生產糧油提供從耕種到收獲全過程的合作社已經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糧油加工企業如果與他們簽訂訂單糧油生產協議,就可以避免一家一戶生產糧油難于管理的弊端,保證訂單的落實。
租賃耕地。農村勞動力緊張是越來越實現的問題,如果糧油加工企業能夠直接租賃農民的耕地雇請專業人員種植糧油,將會事半功倍。這種方式是在一定的時間內,如一年或者若干年將農戶的耕地買斷經營權,每年支付一定的租賃費,由糧油加工企業雇請專業人員耕種。好處是農民獲得穩定的耕地出租收入來源,糧油加工企業按照需要組織糧油生產。不足之處,是糧油加工企業要承擔生產的風險。
保底租賃+利潤分成。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物價呈逐步上漲的趨勢。市場意識越來越強的農民對于賴以生存的耕地特別看重,希冀獲得越來越好的收益。他們往往不滿足于一次性、固定性的收益,而要獲得動態的、逐步增加的收益。在這種心理之下,一次性的租賃費用似乎過時,代之可行的就是“保底租賃+利潤分成”的模式。這種耕地流轉的方式的好處,是農民收益的穩定,并且有可能的利潤分成。不足之處,是糧油加工企業有天有不測風云的風險。
糧油加工企業參與耕地流轉體現了新形勢下分工合作的大趨勢,但是再運行過程中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下的基本原則。
依法自愿。耕地是農民的命根子,在一定的意義上講,市區耕地的農民將一無所有。國家之所以規定農民耕地承包權長久不變,就是為了農民、農村和社會的穩定。糧油加工企業在流轉農民耕地的時候,切忌一廂情愿。要與農民反復協商,在意見一致的基礎上,方可簽訂協議。
平等互利。互惠互利,是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與憨厚、樸實的農民打交道,尤其要注意對等的原則。不要因為農民的信息不暢,或者認識不到位,就有意欺詐。農民是糧油加工企業的“衣食父母”,得罪農民最終會毀掉自己的企業。因此,在參與農民耕地流轉之中,糧油加工企業要與農民平起平坐,童叟無欺,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真誠共事。
科技增效。對于糧油生產,糧油加工企業雖然并不陌生,但畢竟有些分工不同。保證流轉的耕地達到理想的產量和優質的產品,就要廣泛網絡人才,加大投入,充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以良種、良法提高糧油單產和優質率。同時,要在糧油深加工上做文章。通過糧油深加工提高糧油加工產品的附加值,以此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進而提高糧油的收購價格,促進農民增產增收。
合法避險。目前我國的糧油生產在很大程度上還是“靠天收”,糧油生產的自然災害風險不可避免。糧油加工企業進行耕地流轉的數量相當大,一旦遇到不可預測的災害性天氣,將導致糧油生產嚴重受災,損失慘重。為了規避風險,減輕損失,糧油加工企業要積極參加糧油生產保險。(平柔)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