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東豐縣堅持把農村實用人才作為主體人才來抓,著力在培育“實際、實用、實效”農村人才上下功夫,創新工作方法,強化培養效果,以“五個依托”扎實推進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
依托村居產業實際,優化農業結構調整。按照“規劃、對路、適用、專業”的原則,緊扣東豐縣農業產業特點和村居實際,按需培訓,充分發揮農村實用人才的帶頭作用,建立了一大批農業種養專業村,形成了一村一品的農村經濟發展新格局。根據產業發展要求,連續多年在東豐鎮永青村開展農村實用人才大棚蔬菜和無公害蔬菜專業培訓,取得明顯的經濟效益,永青村被評為省級綠色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
依托科技課題研究,解決技術難點問題。建立課題研究和培訓結合機制,合力解決一些農業技術難點問題。縣科協、縣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縣植保站等農業科研機構,每年都開展無公害蔬菜高產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等科技課題研究,針對農業生產中出現的各種難題開展聯合攻關,并指導當地農村實用人才進行培訓,努力提高農村實用人才的科技水平,促進了現代農業的科學發展。
依托新型技術推廣,服務廣大基層群眾。為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縣科技部門和農業科技人員積極向廣大農民推廣農業科技新技術,并首先對農村實用人才進行培訓。選取試驗點,建立嫁接基地,并予以經費補助,使新技術順利得到推廣,促進了現代農業的發展。
依托示范基地創建,扶持優秀人才培養。在全縣開展農村實用人才資源調查,建立了農村實用人才庫,并堅持年度更新,及時掌握他們的生產經營狀況,向他們提供信息、技術、咨洵服務,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同時,加強對農村實用人才創辦基地的扶持力度,積極向上級申報創建科普示范基地、農業標準化基地、無公害基地等,并在資金、農資、技術等方面予以一定的幫助。
依托專業協會培訓,擴大人才培養模式。充分發揮農村專業合作社和農技協在實用人才培訓中的作用,鼓勵專業合作社和農技協開展實用技術培訓,擴大培訓規模,拓展培訓內容,提升培訓檔次。縣鹿業協會組織的梅花鹿養殖和加工等培訓,特色明顯,效果良好。
來源:中國農業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