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河南省農科院副院長張新友的植物組織培養室,仿佛走進了神奇的植物工廠:20多平方米的空間里,擺放著上千個大小不一的三角瓶,里面培養的材料有的長出幼嫩的莖葉,還有的已結出豆粒大小的花生果花生遠緣雜交,就是從這兒誕生的。
張新友,2011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獲獎項目花生野生種優異種質發掘研究與新品種培育第一完成人。2000年、2006年他就曾兩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還在攻讀碩士研究生的張新友就開始對此潛心研究。傳統的花生品種生長期長、抗病性差、含油量偏低;另一方面,現有的200多個花生新品種大多數具有相近的血緣,無法繁育出優良的后代。他將目光投向花生野生種,它們有的從來不感病,有的幾乎不生蟲,有的脂肪含量高達63%,有的具有很強的抗旱性。但因為花生野生種和栽培種是遠親,屬于遠緣雜交,存在雜交不親和以及后代不育現象。
30年來,張新友和他的團隊通過和中國農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等單位協作攻關,終于創制了一大批優異新種質,并育成了7個抗病、優質、高產、適應性廣的遠緣雜交花生新品種,已累計推廣3764萬畝,實現了我國育種技術的重大突破。
來源:農民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