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比雞蛋還大
有的一串有近1公斤
蒙自市期路白鄉森林覆蓋面大,且五里沖水庫環繞,對作物形成晨霧晚露的灌溉方式,種植枇杷這一珍稀水果,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氣候條件,該鄉的枇杷產業近年來發展迅猛。但在今年罕見大旱的情況下,那里的枇杷生產受到的影響如何?記者帶著這個疑問在期路白采訪時知悉,該鄉枇杷產量受到了一定的影響,但卻意外了解到了一個個例:一農戶種植的枇杷不但沒有減產,反而豐收了。
一畝地能賺近兩萬元
在期路白枇杷林區大路邊,隨意剝開包裹枇杷使之更好上色的紙袋就會發現,由于天旱,導致很多果子晚熟,仍是青色的,且只有大拇指大小。看到有人看果子,一位果農說,由于天不下雨,又沒有灌溉設施,影響了枇杷產量,比去年減產了一半,無論哪家的都是這樣。
在接下來的采訪中,果農對減產事實眾口一詞。
但他們介紹,白猛孔村二組趙澤林家的枇杷不但沒減產,反而豐收了。
趙澤林家的枇杷林位于后山的山包上。
我們去探訪他時,他和妻子正在林子里忙著摘果子。
對于有人來看他家的果林,趙澤林并不感到意外,因為市農業局、多個商家都曾來看過。“先嘗嘗枇杷。”從果林里鉆出來的趙澤林,熱情地迎接我們。
大家從樹上摘下橙黃鮮艷的大果子嘗了嘗:肉細、香甜、汁多,人人嘖嘖稱贊。
40多歲的趙澤林介紹,他和妻子都是紅河州農業學校的畢業生,有果樹管理的技術專長,平時剪枝、施肥、打藥都在行。
經他一介紹才注意到:他家的枇杷樹,樹葉又大又厚,伸展有力,綠得發黑,閃著蠟質光澤。“這種形態的葉子光合作用很強,樹長得壯實,果就長得大。”趙澤林顯得很自豪,他接著說,“不但大,品質也好,因為水分少,就特別香甜。”
他撿了一串較大的枇杷摘下來,個個比雞蛋還大。他圍著枇杷樹算了算賬:一棵樹能結50到60串,共50多斤,每斤賣12元,一棵樹的產值就是600多元。每畝平均30棵,“理論上算,除了人工和化肥、農藥等投資,每畝地能賺近兩萬元。”
老天靠不住只能靠科技雙保險
在大旱的情況下,趙澤林家的枇杷是如何獲得豐收的?
“選擇的品種好,用的肥料好。”趙澤林說,他種的枇杷是鄉里推薦的早鐘、解放鐘、長虹這3個品種;用的肥料是市場上最新的明月海藻肥。
來源:紅河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