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豬肉是國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市民每天消費的豬肉來自哪個養殖場?經過哪個批發商、屠宰場?是否經過質量安全檢測?……這些關乎食品安全的問題已不再是個謎,只要通過購物小票就能查到。
記者23日隨機在福州永輝超市金祥店購買了一塊肋排,根據這塊豬肉價格標簽上的追溯碼信息,記者隨后驅車來到這塊豬肉的產地——長樂市鶴上鎮白眉村的長鶴養殖場。采訪中,記者了解到,要養出安全不含瘦肉精的生豬,讓市民以及監管部門發現“問題肉”能追溯到豬肉來源,生豬斷奶后就要打上耳標,從養殖到屠宰要經過層層檢疫。
【養殖】進養殖場要過六個消毒池
在永輝超市購買豬肉后,記者根據價簽上的肉品質量追溯碼,查詢到該豬肉的產地、加工場所、加工時間等基本信息。
23日,記者實地探訪了這家位于長樂市鶴上鎮白眉村的長鶴養殖場。進入長鶴養殖場大門,就能看到掛著的“福州市級直控城市副食品(生豬)基地”等牌匾。走進養殖場,“第一關”是個消毒池。該養殖場場長王禮魁介紹,每個進入養殖場的工作人員都要穿雨鞋趟過6個消毒池,以免把細菌帶入養殖場。豬舍都裝有噴霧淋浴器,這是為豬降溫用的。豬舍每天要清洗兩三次。
“現在豬的居住環境有所改善,環保要求更高了。”據介紹,三四年前,每只生豬的活動面積約為0.9平方米,現在則增加到1.2平方米;現在豬的排泄物也被引入沼氣池,作為生態循環的一個環節。
種豬選擇很嚴格
“種豬的選擇很嚴格,太肥、太瘦都不能成為種豬,只有背膘8~12毫米厚的豬才有資格成為種豬。”王禮魁說,加入生豬可追溯體系,豬也是有身份的,它們斷奶后就會被打上耳標,編碼都是唯一的。在電腦上輸入耳標,就能查到這頭豬的“父母親”是誰、檢測是否合格等詳細信息。這個耳標直到生豬進了銷售終端,被擺上攤位前才會被取掉。
豬除了有“身份證”,出欄后流向哪里也有詳細記錄。在該養殖場的辦公室記者看到,一本筆記本里整齊記錄著當天賣出多少頭豬,分別賣給了誰。
在平時的養殖安全監管上,福州、長樂兩級農業局等相關監管部門工作人員,會不定期上門抽檢飼料是否含有瘦肉精、豬尿液是否呈陽性。若呈陽性則意味著豬吃了含瘦肉精的飼料,養殖場將遭查處,同時“問題”豬也將進行無害化處理。
來源:中國肉業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