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3月28日消息:據《新聞晚報》報道,眼下正是踏青時節(jié),不少市民三五結伴去市郊春游,挖馬蘭頭等時令野菜。殊不知,亂挖野菜一不小心就可能接觸、誤碰、誤食到有毒花草或有毒植物。對于喜歡吃野菜的朋友,還要當心吃野菜不當誘發(fā)過敏。
槐花易誘發(fā)日光性皮炎
最近,因不當吃野菜導致過敏的個例頻頻發(fā)生。一些市民踏青嘗鮮歸來后發(fā)現(xiàn),手背、臉頰等部位都出現(xiàn)紅腫,又癢又腫,到醫(yī)院皮膚科就診,大都是春季過敏性皮炎。
新華醫(yī)院皮膚科副主任干皆誠提醒,野菜雖然獨具風味又營養(yǎng)豐富,但也會誘發(fā)過敏。干皆誠強調,有些人對所食用的野菜本身過敏,特別在平日里吃得較少的食物,誘發(fā)過敏的概率反而越大。據了解,像野芹菜、野蔥、莼菜、灰菜、馬齒莧、槐花、野生小蒜等,都含有導致過敏的物質,容易致某些特殊體質的人產生過敏反應。像灰菜、馬齒莧、槐花等,吃后皮膚在太陽下暴露,極易誘發(fā)日光性皮炎,在眼瞼、面部、頸部和手臂等部位出現(xiàn)紅腫、瘙癢等癥狀,甚至水皰。如果野生小蒜吃多了,還會出現(xiàn)咽喉干燥、眼目赤腫等癥狀。
魚腥草葉莖食后會中毒
不少市民踏青時,偏愛自己動手挖馬蘭頭等野菜,但遇到剛出苗時一片青,普通市民就很難分辨。為此,市風景園林學會高級工程師鄔志星提醒市民,踏青時切莫把有毒植物誤當野菜,引發(fā)中毒。
鄔志星說,不少野生植物含有不同的毒素,可能導致人體器官中毒,如漿草,形如草頭,人們往往會當草頭燒熟后吃,中毒后會出現(xiàn)腹瀉、嘔吐、血尿、抽搐等癥狀;乳漿草也易被誤認為野菜而摘采,毒草長得很肥壯,但乳白色的汁水誤食后使人流涎,對口腔粘膜有強烈的刺激作用,入眼即失明;野百合莖葉如蠶豆苗大小,誤食會頭痛頭暈、腹瀉嘔吐,其種子的毒性更大;“虞美人”也叫“麗春花”,花極美,但其幼苗誤采混入野菜食用后會中毒;魚腥草嫩的莖根可作調味品,但混入葉莖就會中毒。
此外,常見的易被誤為野菜的有毒植物還包括:節(jié)節(jié)草、野菠菜、士荊芥、紫茉莉等。因此,一定要先弄清野菜中的可食用部分與有毒部位以及去毒方法等,方可食用。
游覽地應種可食野菜供采摘
鄔志星提醒市民,凡采下的野菜葉子有麻舌頭或辣味及刺激性氣味,千萬不能食用。枝葉里有白色乳汁的也不可隨便食用。在野外及旅游區(qū)的野生植物千萬不要亂挖,因為有相當一部分植物,尤其在幼苗期分不清有毒植物的品種,容易混淆,不能亂采,以免發(fā)生中毒事件。市民在踏青時購買野菜也要當心,誤把有毒植物誤當野菜的也不少,更不要因為與某某菜相似而誤買。業(yè)內人士建議,游覽地最好能集中種一些可食野菜供游人采摘,普及食用方法,確保市民安全挖野菜。?āh?朘???shizichuan
來源:東方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