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市旅游局官員向美食達人頒發“旅游護照”。蔣振江攝
與會嘉賓參觀2012太倉江海河三鮮美食展。蔣振江攝
中新網太倉3月28日報道:(周建琳茅麗亞)三月草長鶯飛,正是踏青嘗鮮的好時節。2012太倉江海河三鮮美食節28日在“江尾海頭第一鎮”瀏河盛大開幕,以“覽江海風情,品三鮮佳肴”為主題,為期2個月。開幕式當天,長三角眾多美食達人慕名而來,現場為他們頒發了“達人護照”。
本屆美食節由太倉市人民政府、江蘇省烹飪協會主辦,旨在進一步弘揚太倉江海河三鮮美食文化,提升中國“江海河三鮮美食之鄉”形象,擴大知名度與影響力,加強餐飲行業的交流和合作,促進太倉商貿、旅游繁榮發展,力爭把“中國太倉江海河三鮮美食節”打造成面向長三角地區的主題餐飲品牌。
江鮮中的刀魚、河豚、鮰魚、鰣魚、銀魚,海鮮中的黃魚、鯧魚、帶魚、魷魚、鮑魚,河鮮中的青魚、草魚、鰱魚、鯉魚、鯽魚、甲魚等,或蒸或煮或紅燒或酒釀或爆炒,組成數百道佳肴、數十款宴式,今天齊亮美食節,吸引著長三角慕名而來的食客,諸多美食家更是津津樂道。
太倉瀏河位于江海之交,東枕長江,緊靠上海,是江蘇省的“東大門”,素有“江尾海頭”之稱。由于獨特的地理位置,太倉成為“江海河”三鮮匯聚的地方,海鮮品種齊全,門類繁多,長江魚類則以刀魚、徊魚、繃魚、銀魚等為特色,這也是美食節的精髓所在。
至于食魚鮮的歷史更是可追朔到春秋時期,吳王闔閭十年,“東夷侵吳,吳王親征”,在太倉以東海面與敵軍作戰,當時兵士已經懂得用魚“鲞”、“漉”進行加工。憑借天時、地利,歷經千百年傳承創新,太倉已孕育出了眾多獨特的美食。
千百年來,太倉先民在這一方水土生活,行以舟楫,作以水田,食以魚米,著以布棉,形成了講究精致、精細的魚文化和稻作文化。江海河三鮮,融入了文化,成就一道美食風景。太倉人烹調魚類,講究五味、五色、五香調和,烹飪手法有炒、爆、炸、煎、蒸、燉等,菜肴色香味形俱佳,豐富多彩。
來源:中國江蘇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