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報業視覺中心記者 劉莉 攝
“晨報維權熱線嗎?我有個事情要反映”,昨日,南京市民馬先生向晨報熱線反映,自己在一家火鍋店吃飯,點了一盤牛肉上桌時發現只有薄薄的幾片,價格在398元,不僅感覺物價不合理,且質疑牛肉的真假及來源。晨報記者進行了走訪調查。
記者調查:398元一份就薄薄幾片
“就這兩天,我和朋友去靠近五臺山的漕運碼頭吃飯,覺得店家的5a和牛肉眼不錯,便想吃吃看,”市民馬先生稱,“結果端上桌就傻眼了,就是那種涮火鍋的薄片,只有4片,但是鋪得比較大,下面全是冰塊。”他又向記者吐槽,“我估計一份就2兩,398元,就是一片有100元,一斤超過千元了。”馬先生覺得物價非常不合理,而且也沒有具體介紹,究竟貨源來自哪里,值不值這個價?是不是和牛肉眼,消費者無法鑒別,店家也沒有合理說明。
記者隨后來到了位于牌樓巷的漕運碼頭,確實在菜單中看到了馬先生所說的“5a和牛肉眼”并且有貨銷售,只顯示398元一份,未顯示份量,按照菜單上的圖片來看,也只有幾片牛肉。服務員介紹,“這叫霜降牛肉,是牛身上最好的部位。”既然是和牛,是不是進口的呢?服務員表示不清楚。那么,398元一份的價格是怎么定的呢?服務員還是強調是品質好。對于有多少分量,則笑而不答。
店家回應:說澳洲進口又否認
昨天下午4點多鐘,漕運碼頭的負責人夏女士回應晨報記者,“對于消費者所稱的分量少不可能,我們都有嚴格的分量把控,應該是有半斤的。之所以昂貴,是從澳洲進口的和牛肉,品質當然不一樣。”那么,既然是進口的,是否有海關的檢疫證明呢?夏女士解釋,“證明在供貨商那里,我們提供不了。”而對于供貨單,夏女士同樣也不提供。
對于馬先生質疑是不是和牛肉眼,夏女士稱,“只是牛的品種不一樣。”那么牛肉究竟來自哪里呢,是否有貨源單呢?“我們不是進口的,沒有最近的貨源單”,夏女士改口說,“只有去年的供貨單。” 記者疑惑,依據《ink">食品安全法》,餐飲店要嚴格執行索證索票制度,最近的供貨單去哪里了呢?“最近貨源緊張,沒有進到貨。”夏女士又改口,“去年進的貨,今年的單子沒有。不過財務下班了,去年的單子也沒有。”最近沒進到貨,那么398元一份的和牛肉眼又是從哪里來的?夏女士再次改口,“最近沒賣這個肉,店里沒貨。”
■專家說法
本土牛肉眼切不了那么大薄片
“牛肉眼是指牛的上半身部位,全身上下只有拳頭大小的兩塊,”江蘇省肉類行業協會的牛肉專家告訴記者,“本土牛肉眼比較小,如果想要切成大的薄片,鋪成盤子那么大涮火鍋,幾乎不可能。所以消費者吃的只有可能是進口的牛肉眼。”如果不是,則可能吃到冒充的。此外,記者向多家火鍋店店主及肉類供應商了解到,“現在國內優質的牛肉供貨一般在40元一斤,差一點的30元不到。”記者在淘寶網上搜索了澳洲和牛肉眼牛排、雪花牛排,一般價格在400元一斤,便宜的在300元上下一斤。而業內人士也表示,“如果馬先生主張維權,則需要立案調查,如果確實是假冒偽劣肉制品,依據新食品安全法,店家或被罰款5萬到10萬。”記者 蘆艷
來源:南京晨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