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史上牛零食”的辣條近兩年著實火了一把,一袋袋看似不起眼的小食品熱銷大江南北,從大中城市到偏遠鄉村無處不在,甚至以高出國內市場10倍的價格遠銷海外。但是,它麻辣、濃香的味覺背后卻隱患重重,極大危害著食者,尤其是孩子的健康。
辣條成孩子們的愛
在備受追捧的同時,有關辣條存在食品安全隱患的報道也層出不窮。早在10年前,央視就曾曝光有些企業在辣條生產中違規添加防霉防腐劑“霉克星”,這種添加劑對肝腎危害極大。近年來,辣條屢因菌落總數、檸檬黃、胭脂紅等項目不合格登上各級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的問題食品黑榜。還有一些國內外消費者在食用辣條后出現腹瀉,甚至是急性腸胃炎。
加點添加劑“面條”變“辣條”
網名“列兵”的王先生自稱是一位麻辣調味師,專教如何做出“衛龍”的味道。他說,只要手里有幾萬塊錢就能辦廠,具體花銷包括:打面機、膨化機、傳送帶、拌料機、包裝機等設備,不到3萬元;牛肉粉、甜味劑、防腐劑、保濕劑等香精和配料約1萬元,包裝袋需要幾千元,面和油等需要1萬元,再加上一部分流動資金即可。不過,王先生說,買齊這些設備和原料雖然可以生產,但達不到正規廠家的要求,只能做“黑廠”,要想達到正規標準則需要一百多萬。他還跟記者算了一筆賬,一套生產線一天就能生產一百多箱辣條,每箱利潤15元左右,賺回本錢并不難。當記者表示擔心銷路時,對方承諾收到5000元學費后,會幫忙聯系批發商。另一位網名“平江麻辣食品技術”的李先生對記者說,應付質量抽檢并不難,一般在他的指導下都能通過,只要把產品弄得仔細點就行。網名為“兵工廠”,自稱在湖北開廠的人則建議:“想開黑廠,先看當地黑廠多不多,多就能干,沒大事。”
為讓記者充分了解辣條的生產過程,王先生發來3段視頻。雖然他聲稱這些視頻拍攝于一家投資過百萬、且通過qs質量認證的食品企業,但記者仍發現了生產時設備骯臟、環境雜亂等問題。通過視頻,記者目睹了一包辣條生產的全過程:
步,制條。將面粉倒入打面機上的“漏斗”里,然后勻速篩至下方的簍中,隨后從機器中擠壓出一縷縷面條狀的面筋,就像長壽面一樣,不會斷開;緊接著細長的面筋被放到上下平行的兩條傳送帶上,依次被壓扁、切割,然后被倒入另一條傳送帶上,送往調味環節;
第二步,調配調味料。隨后,生產人員根據配方,將香料、香精、色素等各種添加劑加入一個圓桶形機器中,機器不停地攪拌,機器底部連接著一個管道,定時向管口下方的鐵桶中排出深紅色液體,這些就是讓辣條味道誘人的調味料;
第三步,入味。傳送帶將未經入味的辣條輸送到兩個勻速旋轉的攪拌機里,生產人員將之前調好的調味料倒入其中,并實時控制機器的旋轉方向,直至調味料被辣條充分吸收;
第四步,用大盆取出辣條,送往包裝車間,裝袋、包箱、出廠。
“辣條”僅僅是農村問題食品的縮影
可以確定的是,從營養上來講,這些食品都是高鹽、高油的不健康食品。大多數這類產品每百克鈉含量在2000毫克左右,有些產品甚至達到3898毫克,長期食用會增加腎臟負擔,影響血壓調控機制。另外,很多產品含油較多,易造成超重或肥胖。
此外,濃香的口感可能影響食欲,妨礙其他食品的攝入,影響身體的營養狀況,尤其對孩子的健康危害顯著。不僅是消費者,企業生產人員在沒有個人防護的情況下,也面臨健康和安全威脅。比如,生產中不對加工面粉的設備進行遮蓋,造成大量粉塵懸浮,達到一定濃度時,一旦遇到火苗或火星就會發生爆炸。不戴口罩,吸入大量粉塵還可能導致肺部病變。
其實,問題辣條生產企業只是農村食品安全隱患的一個縮影。現如今,農村食品安全大不如從前,除劣質食品,還有很多食品安全問題,比如病死肉等問題很常見。在他看來,監管失職滋長了違法行為,而監管缺失的根源在于,新的食品安全法出臺后,質檢、工商、食藥監、疾控分權,誰都有部分職責管理食品安全,但誰都沒好好管。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