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北疆畜牧大縣(市)的阿勒泰、富蘊和奇臺,在發展傳統畜牧產業中走著幾種不同的發展道路,多元發展、提質增效;改良品種、優化結構;糧畜互動、農畜雙贏,雖然路徑不同,做法各異,但他們的目標卻相似的一致,那就是走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道路,做大做強畜牧業,使其成為助農增收的支柱產業。
阿勒泰市——多元養殖突破傳統模式
同全疆其他地方一樣,近年來,阿勒泰市面臨著草東場退化的問題。從2011年到2015年,阿勒泰市將禁牧萊267萬畝草場,有605萬畝草場被列入了草畜平衡計劃。而該市可利用草場總面積不過1100萬畝。禁牧后全市2.24萬牧民吃什么?當地政府提出了“減畜不減收,禁牧不禁養”的畜牧業發展戰略。
不同于全疆很多地方,這里的牧民們有著相對強烈的商品意識。他們積極融入市場,這是因為當地政府為牧民進入市場提供了多種途徑。市上通過定居興牧工程和國家草原生態保護獎勵機制的施行,將牧民逐步引導上現代化養殖之路。
對于定居的牧民,如果愿意將棚圈由標準的80平方米擴大到150平方米,可得到2萬元補助,這筆資金為牧民們擴大養殖規模提供了基礎條件,很多人由此而走上了育肥致富的道路。如果一年之內可以育肥出達到標準的200只羊,他們還將額外得到2萬元的補助。對于那些生產規模小的牧民而言,他們需要聯合體的力量來達到享受政府補貼的目標。
在逐水草而居的牧民中,一種新的生產方式正在逐步推廣。以前,牧民們并不重視冬羔生產,羊羔多在春秋接羔點出生,在夏牧場長大,結果羊肉市場只有在12月供應才比較充足。這給龍頭企業進駐阿勒泰造成顧慮。從2011年開始,市畜牧局動員各級力量,引導牧民加強冬羔生產,由此,育肥在冬窩子或者山下的定居點就可以進行了,這時產下的羊羔到了5月就可出欄,此時出欄的幼羔,政府每只羊羔補貼50元。牧民不僅得到了好處,幼羔出售后,羊群數量得到了控制,牧民收入卻沒有下降,同時草場的負擔也得以減輕。
來源:天山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