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早上7時,蓬萊海區刮起了4級風,半米高的海浪叩擊著“京遠903號”銀灰色的船體,發出啪、啪的聲響。在船身不規律的晃動下,今年39歲的船長韓衛房一邊“貪婪”地吃著早飯,一邊叮囑著坐在旁邊的二副:“一會早點啟動輪機預熱,導航和衛星定位儀也都開機準備。”
這是韓衛房和其他29名船員未來兩年里,在岸邊吃的“最后一頓早餐”。這艘隸屬于北京二商集團北京水產有限責任公司的低溫金槍魚釣船,馬上就要起航,遠赴萬里之外的東北太平洋金槍魚釣場,“腳不沾地”地在茫茫大海上“漂泊”兩年。
“出海準備中最重要的就是補給。”吃完早飯,韓衛房開始做起航前的最后一次準備巡視,他第一站就直奔艙底儲藏補給的冷藏庫。一邊仔細查看著艙底碼放好的各種“物資”,一邊跟記者念叨,未來兩年時間里,除了偶爾通過運輸船補給一點礦泉水和新鮮蔬菜外,整個航次船員們吃的、用的和釣金槍魚用的餌料都要在出航前就準備好。這次一共準備了200多袋面粉和大米、2000公斤牛羊肉、9噸凍菜、200斤雞蛋和120噸各種餌料,這些物資都將存放在零下60攝氏度的冷庫里。雖然船上也帶部分鮮菜,但只夠吃一個月,剩下的23個月里所有人就要靠這些凍菜補充維生素。
除了補給物資,韓衛房最關心的就是釣具。他說,釣金槍魚和捕撈其他魚類的方法有著很大不同,并不是圍網捕撈,而是條線式的誘釣。每天首先要用船尾的拋釣機在漁場下一根140公里長的主線,主線上每隔4至5米會有一根50米線拴上掛著魚餌的魚鉤,魚鉤要沉下海底,僅下一次鉤的時間就要6個多小時,一條主線上最多能掛魚鉤近5萬個。
主線、子線和白鋼制成的魚鉤都是“消耗品”,尤其是50米一根的子線。因為金槍魚能夠分辨出用過的釣線和釣鉤,每釣上一條金槍魚,相應的子線和釣鉤就要換新的。為此這次出海他們僅替換的魚鉤就準備了5萬個,此外還有近40萬米長的主線和子線。
日用品、藥品、備用通信工具、維修工具、燃油儲備、船員水手證、護照……一圈準備工作巡視下來,足足花了1個多小時。看到一切準備就緒,韓衛房才放下心來,介紹起了金槍魚捕撈后處理上的講究。他告訴記者,金槍魚出水后,水手要先將金槍魚的血放凈,再除去魚鰓和內臟,然后立刻放入零下60攝氏度的冷庫,將金槍魚身上裹上一層6至7毫米厚的冰衣,整個環節必須在10分鐘完成,才能讓魚肉保持最好的口感。雖然要求不高,但要快速處理好動輒五六十斤甚至上百斤一條的金槍魚,這可是一項實實在在的“力氣活”。
目前“京遠903”最多可以儲存260噸金槍魚,冷庫裝滿了,就要通過國外的低溫運輸船把金槍魚轉運回國內。“要是我們自己也有低溫運輸船就好了,成本就能下降一大截。”韓衛房告訴記者,隨著近幾年北京遠洋捕撈業的發展,從硬件設施配置上,“京遠903號”已經和國外的遠洋漁船的差別不大,但欠缺的是沒有零下60攝氏度冷庫的低溫運輸船。
說到遠航的困難,韓衛房說船員們最大的“敵人”就是寂寞。長55米、寬8.7米的“京遠903號”雖然個頭不小,但除去捕魚設備和物資,幾乎沒有面積超過10平方米的活動區域,也沒有什么娛樂活動。除了每半個月左右可以用衛星電話給家里報個平安外,船員們每天看見的就只有大海。枯燥的海上生活對已經干過四五個航次的老船員尚且覺得寂寞難耐,對新船員來說更是一項艱難的考驗。這次30位船員中有19人是頭一遭出海的“新手”。
9時48分,隨著“嘟……嘟……”的汽笛聲,“京遠903號”解開了懸掛的纜繩,漸漸駛離港口,不少船員手把著船舷回望著岸邊揮臂送行的家屬。40天后他們將到達漁場,“十一”之前第一批捕撈到的金槍魚將運抵北京,端上餐桌。
(孫超逸)
來源:中國水產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