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筆者在山東臨邑縣臨邑鎮鐘樓村蔬菜基地看到,菜農們有的正在忙碌著采收黃瓜,有的正在過稱、有的正在裝車,呈現出一派繁忙景象。“今年我種了兩個棚,去除薄膜、種子、農藥等成本,現已凈賺了8萬多元了!”菜農劉吉星樂呵呵的說。
近年來,臨邑鎮把發展設施蔬菜作為調整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的重點工作來抓,加大政策、資金、服務傾斜力度,蔬菜產業實現了規模化發展。
土地流轉讓種棚戶更安心
連日來,臨邑鎮李仙臺村農民李兆福領著家人在自己新承包的4個溫室大棚里,正在給西紅柿授粉。“多虧鎮里引導群眾進行土地流轉,解決了我擴大種植規模的大難題。”
近年來,該鎮負責人通過調研發現,農民種植蔬菜的積極性不斷高漲,但由于土地無法集中,形不成規模,效益一直不太高。為此,該鎮在廣泛聽取群眾和流轉大戶意見的基礎上,研究制訂了實施方案,使土地流轉工作有章可循、規范開展。同時,在全鎮87 個行政村全部設立了土地流轉服務站,每村配備一名土地流轉信息報送員,建立土地流轉檔案。還專門設立了農村土地承包糾紛調解庭,對因流轉引發的糾紛仔細排查、梳理掌握、及時化解。
目前,該鎮流轉土地累計達2100畝,涉及1019家農戶,預計土地流轉年收入達350萬元以上。
“三統一”讓種棚戶更省心
日前,筆者來到臨邑鎮大史品質蔬菜示范基地,到處都是一望無際的大棚井字形布局,一個挨著一個。“鎮政府對基地布局進行了統一規劃,并免費為我們建設了棚體,不僅提高了土地使用率,也降低了投入成本,減輕了我們種植戶的資金壓力。”基地負責人王長勝說。
該鎮在大棚建設中,采用了“三統一”的建設機制。建設初期,由鎮農綜辦統一勘查、設計,逐一落實到圖紙,逐地塊確定棚體位置,確保符合技術要求;將所有棚區建設均以招標的方式承包給建設隊,統一購進材料,統一構件規格,統一施工標準,避免分散施工造成的成本增加、標準不一、質量不一情況;在棚體完工后,再由鎮農綜辦和村干部統一逐個檢驗,合格后種棚戶方可使用,保證了棚體的質量。
截至目前,該鎮共規劃建設蔬菜種植基地4處,小區7處,設施蔬菜種植面積達1400余畝
服務保障讓種棚戶更放心
4月12日在東三村蔬菜基地人聲鼎沸,幾十個村民在農技人員的指導下正忙著移栽辣椒。正在給辣椒苗培土的村民劉公德笑言:“有了技術員的指導,我們種棚戶更有保障了!。”
據悉,該鎮特別注重技術保障,在縣農業局提供技術服務保障的基礎上,鎮農業服務中心增配了兩名專業技術人員,積極組織種棚戶參加市、縣相關部門的科技培訓班。同時,充分發揮蔬菜合作社作用,實施統一購料、施工、育苗、銷售等一條龍服務,打造自己的蔬菜品牌,目前,該鎮建立了5個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立足于解決蔬菜銷售難題,該鎮規劃了一個占地20余畝的蔬菜批發交易市場,現正在籌備中,并計劃引進一個投資3億元的蔬菜深加工項目,拉長產業鏈條,拓展農民增收門路。
截至目前,該鎮共開展技術培訓11場次,受益群眾達2000余人次。(許文全)
來源:中國水果蔬菜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