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一些政策,可能導致部分水產從業者失去原有的飯碗。其一是過不了gsp的店子,其二是更早一點遭遇強拆的地方。政策頻繁出臺,規范是首要目的,而市場規范之后,首先要面臨的是,原先靠水產吃飯的那一批人,現在到底該做什么的難題。
工業化、城市化日益吞噬可供水產養殖的水面。以三亞為例,曾幾何時,高低位池養殖,一直占據三亞水產養殖的半壁江山。但當三亞建設“國際性熱帶濱海旅游城市”的步伐越來越緊,不斷加大退塘還林恢復生態力度的情況下,高低位池養殖受到巨大沖擊。據了解,2009年時,三亞就已經完成退塘總面積2108畝。面對本來就是從捕撈轉產過來的養殖戶,不得不面臨再次的轉產,該怎么辦?
出于環境因素的考慮所導致的被迫轉產也不在少數。1月18日,湛江開始強制清理拆除湛江港灣搶建搶搭非法漁業設施和礙航物。據了解,湛江市政府從2011年12月23日發出通告,全面整治湛江港灣生態環境。據湛江市海洋與漁業局局長羅輝介紹,到1月18日下午6時,完成強制拆除普通網箱9320個。
另一個可能導致出現大批水產從業者無法繼續從事本行業的政策是已到執行大限gsp政策,倍顯尷尬的通過率背后,是眾多或轉入地下成為黑店,或者徹底離開這個行業的從業者。“我只懂水產的相關知識,這么多年也就是在這一行靠技術吃飯,如果我不做這個,真不知道還能做什么。”這是一個水產藥店老板在說起為什么花費眾多,依然要過gsp的理由。
面對不做水產還能做什么的自問,除了政策性因素之外,自斷后路的方式還有個別事件的不斷擴大。水產行業本就屬于小眾行業,但是近年來卻因為食品安全問題屢次見諸報端,成為被人猜疑和指責的主角。確實,正是因為行業的小,其生產的行業規則就稍顯混亂,亂用藥有嗎?確實有。真正傷害的是誰?其實就是最底層的水產從業者。曾有某水產藥店老板說起行業現狀時表示,現在大家都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有誰會去考慮行業發展對個人的未來發展的幫助?說出了實情也說出了無奈。
既然行業如此混亂,規范整治的后果必然是如前所描述的幾件大事一樣,在規范同時清理部分行業從事者。出發點是好的,問題是,那些突然因為種種原因不得不離開水產的人,他們能去干什么?從目前情況來看,“除了水產,什么都不懂”的情緒已經蔓延,如果相應的安撫工作不到位,出現的情況就只能是出現更多“行業背后的故事”。以最近規范行業為出發點的gsp而言,黑店是其作用結果之一,另外,行業走鬼也有增加趨勢。一臺面包車,不定時在塘頭游走,拿錢給貨,對本來就難以監管的行業亂象,增加更多更大的難題。
不做水產能做什么,表面上來看是一個人員安置的問題,實質卻是一個行業規范化必須面臨的陣痛。隨著行業的發展,規模化、規范化及專業化早晚會成為水產業的呈現方式,而從業者的淘汰和升級,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如果你真正熱愛水產,并且想將其作為謀生的主要手段,自我的專業知識升級是消除“不干水產我還能干什么”的最佳途徑。(山雁)
來源:中國水產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