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國家食藥監局網站信息顯示,食藥監局修訂了《保健食品命名規定》,制定了《保健食品命名指南》,“祖傳”“特效”“治療”等詞匯被禁止用于保健品命名。而在這之前,食藥監局還發布了第一批保健食品中可能非法添加的物質名單。業內人士分析,這或是《保健食品監督管理條例》出臺的先兆,從業內人士獲悉,《保健食品監督管理條例》預計將于今年5月份出臺。國家食藥監局規定,保健食品命名禁止使用明示或暗示治療作用、消費者不易理解、庸俗或帶有封建迷信色彩、人體組織器官等詞語,以及人名、地名、漢語拼音、地方方言、字母及數字等。其中,祖傳、御制、宮廷、強力、特效、第一、頂級、治療、消炎、解毒、華佗、李時珍、納米、基因、神丹等均在“禁語”之列。安邦咨詢集團醫藥行業研究員邊晨光表示,保健成為不少人的需求,但是很多人對具體何為保健品并不是特別清楚,概念營銷成為保健品行業重要的營銷手段,像納米、基因、李時珍等詞便成為營銷工具,消費者很難分辨真假,此次細化規定的出臺,有望杜絕或者減少概念炒作誤導消費者的情況,規范保健品的市場。另外,他說,保健品市場監管一直比較亂,保健品市場規范的反應速度和力度一直都不夠,此次將非法添加物質的名單公示也有利于加強對保健品監管,基層監管人員可以根據名單進行檢查,有利于加強對保健食品的檢查和監管。中國保健品協會科技發展部部長董國用表示,部分企業的不規范行為實際上是傷害到了整個行業,不少保健品企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成長為比較成熟和規范的企業,但是仍然受到整個行業混亂的不利影響,因此保健品行業內加強監管、嚴格監管的呼聲也一再強烈。他表示,保健品協會一直在積極參與《保健食品監督管理條例》的調研,推動條例早日發布。業內人士透露,在即將頒布的監管條例中,膳食類的保健食品或將實現備案制,嚴格監管的思路有望落到實處,違反規定的保健食品處罰力度將會大大加強。據了解,目前保健食品行業實行行政許可制,推行個案審批制,即以產品為單位進行審查批準,無論產品中的主要成分是否相同,都需要按照同樣的審批流程進行,造成重復審批、重復檢測。如以蜂膠為主要原料的保健食品有292個,以魚油為主要原料的保健食品147個,以螺旋藻為主要原料的保健食品150個等。這些保健食品中所使用原料都是國際上通用的原料,食用安全性、食用量、可聲稱的功能都早已明確,重復審批、重復檢測造成國家資源浪費。因此,在新的監管條例中,保健食品或將按照膳食補充類和免疫調節類進行分類,對于膳食補充類的產品,由于其原料幾乎不存在安全性和功能性的爭議,因此有望實現備案制。而對于免疫調節的產品,則需要經過實驗論證其安全性后審批。此外,保健食品處罰力度不夠被認為是如今保健品亂局的重要原因,據介紹,目前保健食品處罰力度不大,不少處罰最多約10萬元,甚至不少企業直接將此作為成本計算到產品中。“違規用重典”成了業內的呼聲,出現違規后加大對企業處罰力度,甚至讓其無錢再經營,企業法人也被納入保健行業準入的黑名單曾一度被業內和行業協會力推,不過,此種處罰措施是否會出現,其處罰力度到底會增加多少,還有待條例最終出臺。 來源:中國投資咨詢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