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3日訊盡管尼勒克自然條件惡劣,但該縣許多農民每年還是靠種地嘗到了豐收的甜頭,3月10日,尼勒克縣尼勒克鎮艾米熱買里村農民劉正清一臉喜色地告訴筆者:“盡管種油葵成本高、風險大,但按市場價3.60元算,自己去年還是靠種油葵賺了三萬多”。
油葵是油用向日葵的簡稱,為世界第二大油料作物,象劉正清一樣今年靠種植經濟作物的農民還有很多,他們有的種馬鈴薯、亞麻、玉米、大麥等優勢特色作物,有的種植貝母、蒿苯、紅花等藥材,有的種溫室蔬菜和甜菜,還有的種苜蓿等飼草料。
種植經濟作物既是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也是增加農民收入的現實需要。據統計,目前該縣已初步形成優質小麥、玉米、甜菜、亞麻、啤酒大麥、馬鈴薯等六大生產基地,總面積穩定在18萬畝左右,實現千元田1.12萬畝,完成設施農業大棚2300余座,僅去年就落實投入各類支農資金3.6億元,全縣農村經濟總收入達14.7億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023元。
艾米熱買里村黨支部書記曲國杰說:“同樣的100畝地,以往種植“老三樣”,容易受天災影響不說,劉正青一家忙活一年,到頭來收入也就是一萬元左右,如今他種植油葵、馬鈴薯,可實現近五萬元的年均收入,是過去的五倍,現在農民種地也越種越明白啦。”
近年來,該縣依仗獨特的氣候地理資源優勢,堅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做大規模”的原則,不斷調整優化種植業結構,做好土地投入產出比文章,廣泛采取政策鼓勵、科技示范、市場引導等措施,把科技創新作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動力,通過引進新品種、新技術,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資金的投入是產業結構調整順利實施的重要保證,也為農業發展注入了活力和動力。
來源:昆商糖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