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由小麥替代玉米或有損口糧優先的糧食安全戰略,種種跡象表明,我國正通過進口玉米,為小麥的口糧安全提供緩沖保護帶。
4月28日,國家質檢總局發布公告稱,即日起,允許符合條件的阿根廷玉米、老撾玉米進口。4月23日,中儲糧表示已準備購買美國玉米,購買數量視價格而定。4月,我國還首次從烏克蘭購入了5萬噸玉米。
美灣5月玉米到港完稅價格2432元/噸,與廣東港玉米價差已達80元/噸,進口玉米優勢明顯。中儲糧總公司發言人表示,進口正成為一種常態化操作,關鍵問題是價格和市場需求,只要價格合適,就會進口。
2009年下半年以來,中國的玉米消費進入了一個高增長時期。在玉米價格不斷走高的背景下,飼用小麥替代玉米的比例不斷提升。來自鄭州糧食批發市場的調查顯示,我國的禽類飼料中,小麥已經開始大比例替代,豬飼料的替代也已經過半。
業內人士判斷,飼用小麥消費數量已經達到我國小麥產量的1/5。玉米消費量的剛性增長改變了國內小麥市場的供求關系,我國小麥已經從略有結余轉向缺口。
業界預測在“十二五”末,即2015年,我國玉米市場產需缺口將達到1500萬噸。華南糧食交易中心分析師鄭文慧說,假設每年的缺口全部由小麥來填補,小麥庫存將于未來的六七年內被消耗殆盡。小麥作為我國的主要口糧之一,“去庫存化”雖然是市場的傾向,但并不是國家的政策選擇。從近期國家的系列政策來看,政府可能“舍”玉米而“保”小麥。比如開放玉米的國際替代通道,關閉小麥-玉米的品種替代通道;同時,降低玉米深加工的補貼、優惠額度,為玉米“非市場需求”降溫。
鄭文慧認為,國家會放棄戰線拉得過長的“泛糧食安全”,回到狹義的“口糧安全”上。
“小麥對于玉米的替代終究會在一個價位上改變,應該不會無休止地發展。”鄭州糧食批發市場總經理助理劉正敏說。
這個價位在哪里?國家糧油信息中心主任尚強民分析,當進口玉米價格低于國產玉米價格之后,玉米進口增多,國內供給增多,玉米與小麥比價關系發生變化,小麥替代需求減弱。
而一國的飼料糧需求是有限的,其需求曲線不會隨經濟的發展直線上升,而成倒u型,即增加到某個點之后會下降。鄭文慧說,當我國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居民的膳食結構升級完成,飼料的需求會趨于穩定繼而有所減少,所以不必過分擔憂玉米的進口問題。
玉米消費量的剛性增長也對玉米生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瑞士農業化學品公司先正達對外透露,以中國為首的亞洲主要消費國料將在未來3~5年批準轉基因玉米。
(谷翠)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