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國務院決定啟動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從2011年秋季學期起,對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680個縣(市)的農村義務教育學生,按照每人每天3元的標準提供營養膳食補貼,中央財政還專門為此撥款160億元。然而,這樣一項民心工程啟動后,卻在一些地方接連導致了意想不到的結果。央視《經濟半小時》播出《營養餐調查》:
陜西省的商洛地區處于秦嶺山區,所轄的7的區縣都被劃為陜西省的第一批試點,距離來春季開學已經有兩個月的時間了,那里孩子們吃上營養午餐了嗎?記者深入山區進行了采訪。
午餐有兩個菜,這一大鍋是用蘿卜、豆腐做成的燴菜,這個小鍋里是單做的紅燒肉,一份米飯加燴菜是三塊錢,如果要再加上一份紅燒肉,這頓飯需要花六塊錢。記者做了一個統計,共有70多個孩子來吃午飯,但是花六塊錢加一份紅燒肉的孩子只有兩、三個。
記者看到初中一年級的一名學生,他的飯碗里只有蘿卜和豆腐做成的這個燴菜,但看起來他卻吃的津津有味。這位同學告訴記者,他的小學是在20里路以外的村小學就讀,相比起那時,他覺得現在的伙食已經好了很多。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商洛市的多個區縣是國家級貧困縣,農村人均收入4568元。不少學校尤其是山村學校,孩子們的午餐只能是糊湯。
商州區大趙峪辦事處桃園小學校長楊康:我們這里面群眾有些還是比較貧窮的,后面有15村學生左右在這兒上學,家長經濟負擔比較重的,所以家長就是說交糧食,他愿意交糧食。他們帶的糧食,就是帶的是玉米和小麥,然后我們經過把它加工,給它糊湯,或者面條之類的。
山陽縣小河口鎮中心學校距離縣城60里路,這里的孩子來自方圓二三十里的十多個村子。由于離家比較遠,一些低年級的孩子生活還不能自理,就已經開始住校了。一日三餐也需要在學校解決。食堂的兩個大桶里裝的是酸菜和蘿卜絲,案板地下是做糊湯用的包谷面,這些就是孩子們平時最常吃的。
在商洛采訪時,當記者詢問這些孩子們最喜歡吃什么菜?最想吃什么菜?得到的答案很簡單——土豆絲、黃瓜、菜花、洋芋以及蘿卜。
來源:中央電視臺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