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經濟受西方經濟拖累前景撲朔迷離的形勢下,亞洲經濟能否繼續保持穩健增長步伐,成為世界輿論關注的重點。2日—5日,亞洲開發銀行第四十五屆年會系列會議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舉行。與會各國央行、財政部負責人和專家普遍認為,在歐債風險延續和外部需求減少的情況下,亞洲經濟內生動力仍較為強勁,中國經濟受內需拉動表現出色,未來亞洲經濟增長仍比較樂觀。但是,亞洲經濟體必須著力于增長模式的轉變,進一步增強可持續發展動力。
亞行行長黑田東彥5日在新聞發布會上稱,各國政府代表認為,包容性增長、綠色增長是本地區面臨的最大挑戰,亞洲還需要重視以知識為主導的增長。亞行副行長趙曉宇對本報記者表示,目前亞洲最應關注的問題是在區域合作框架下如何達到可持續的、穩定的增長,有效地規避外力給本地區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
短期最大風險是歐債的影響
根據亞行在會前發布的《2012年亞洲發展展望》報告,亞洲新興經濟體2012年的經濟增長率預計為6.9%。而隨著全球消費復蘇,到2013年經濟增速將回升至7.3%。亞行首席經濟學家李昌鏞在4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盡管歐洲經濟比當時預期的要差一些,但沒有很大差別,亞行對亞洲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長的預測沒有改變。
亞行在會議期間發布的《亞洲如何應對全球經濟危機和轉型》報告稱,亞洲短期內面臨的挑戰是,歐元區債務問題一旦演變為一場全面的金融和經濟危機,需要抑制來自金融和貿易兩個渠道的風險。
亞行副首席經濟學家莊巨忠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短期內最大的風險來自歐債危機。歐元區國家經濟復蘇緩慢,甚至可能出現負增長,亞洲的外需會因此有所減少。他認為,歐元區的財政緊縮主要通過貿易渠道影響亞洲經濟,但目前風險仍在可控范圍內。另外,歐洲金融機構目前未明顯從亞洲抽走資本。但本報記者從東盟中日韓“10 3”宏觀經濟研究辦公室了解到的情況表明,歐洲銀行仍有可能在近期減少對亞洲的借貸。
亞洲區域內貿易有所增加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