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上午8時,淘寶名人、臨縣農民王小幫已經開始在太原的辦公地點忙碌,在這間“忙亂得像飯店后廚”的辦公房間內,大小不一的農副產品包裹等著快遞公司上門簽收,發往全國各地。開店后,僅家鄉的小米一項他一年間就賣掉了5萬多公斤。
4月19日上午9時,1000多公里外的煙臺,李琴打開電腦,打理自己名為“果真好吃”的網店。她在網上賣煙臺蘋果兩年了,“一個月賣掉幾萬斤吧!”這個對記者聲稱學歷保密的女子,在網上慣用“親”這樣的淘寶用語以及笑臉表情,可以看出,她把每一個網絡上打交道的人都當做客戶來尊重。與此同時,稷山縣蔡村鄉東柏村的治國剛剛結束自己的焦慮,去年他收購的幾萬公斤蘋果,近幾日不掙錢地剛賣掉。
農民網商的“掘金地”
尼葛洛龐帝在1995年的《數字化生存》中曾經預言:新技術的飛速發展,將帶來“數字化鴻溝”。十幾年后的今天,鴻溝已然出現,但是也有學者研究表明,網絡所帶來的后發效應可放大可復制,這一點對于最普通的農民同樣適用。
2008年,初中文化的王小幫回村懵懂開淘寶b2c網店;4年后,共有11個人為王小幫打工,他與家鄉臨縣的幾個村先后簽訂了長期收購農產品的協議。王小幫說:“我給農民的收購價比其他商販高一些?,F在一個月的銷售額大概30多萬元,利潤占25%吧?!?/p>
中國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和阿里研究中心在2011年2月聯合推出一份農村電子商務“沙集模式”調研報告,報告指出:b2c農民網店與傳統商業模式不同之處在于:它增加了“網絡”這一要素,解決了農民信息弱勢的問題。由于減少中間環節,產品定價更低,買賣雙方互相受益。在家中就可以創業致富,農民不僅實現了充分就業,還需要招工補充人手不足,促進鄉村勞動力回流。
2011年11月11日,在“千年難逢”“11·11節”的網絡促銷活動上,淘寶網一分鐘內涌入342萬人,8分鐘交易額破億元,單日銷售額總量突破52億元。2011年,共有1.87億人次選擇網購,整個網購市場交易額高達7849億元,同比增長66%。b2c模式的潛力和“錢力”可見一斑。
來源:三農直通車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