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工業和信息化部4月25日聯合公布的《食品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提出“培育新興食品產業,淘汰落后產能”。“十二五”時期,中國將推進食品安全可追溯體系建設,推進物聯網技術的示范應用,完善食品生產企業的信息化服務體系,構建質量安全、綠色生態、供給充足的中國特色現代食品工業,實現持續健康發展。
《規劃》從促進轉型升級、保障食品質量安全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出發,提出了七項主要任務。
一是強化食品質量安全。提高重點行業準入門檻,健全食品安全監管體制機制,完善食品標準體系,加強檢(監)測能力建設,推進食品工業企業誠信體系建設,落實企業食品質量安全主體責任。
二是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完善企業組織結構,形成以大型骨干企業為龍頭、中型企業為支撐、小(微)型企業為基礎的共同發展新格局;培育新興食品產業,淘汰落后產能。
三是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探索多種形式的“產學研用”聯合創新機制,加快建設科技創新與服務平臺,推進關鍵技術自主創新與產業化。
四是提高裝備研制水平。堅持自主開發與引進吸收相結合,提高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能力,保障食品工業健康發展。
五是加快企業技術進步。鼓勵和支持食品加工企業的技術進步和技術改造,推進節能減排,提高企業競爭力。
六是促進產業集聚發展。在具有資源優勢、物流和消費集中的地區,加快發展食品產業集群,促進全產業鏈的有效銜接。
七是大力推進兩化融合。提升食品工業企業信息化水平,推進食品安全可追溯體系建設,推進物聯網技術的示范應用,完善食品生產企業的信息化服務體系。
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梁銘宣認為,《規劃》的出臺,對食品及相關行業的影響表現在四個方面:首先,食品及相關產業集中度會提高;其次,有利于轉變食品工業增長方式,從根源上改變食品行業臟、小、亂、差的格局;第三,進一步提高了食品及相關產業整體競爭力;第四,有助于食品及相關產業經濟效益及社會效益的雙抬升。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