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江蘇南部地區最大的連片設施農業基地董浜鎮,記者被這里的智能農業物聯網種植技術“震”住了。
坐在董浜智慧農業服務中心的終控室,大屏幕上,哪一塊菜田長勢如何,哪一個大棚需要施肥,哪一塊土地需要澆水,電腦上實景顯示一清二楚。
操作員為記者演示了如何足不出戶就能實現全鎮的高效節水灌溉。她輕點鍵盤,全鎮的節水灌溉泵站在屏幕上一一顯示,報警系統告知一切運行良好。操作員點開一家泵站,其內部管道情況、外觀、監控室一目了然,她熟練地調整幾個參數后,指令一發,泵站開始了澆灌工作。這一系列舉動,不過短短數秒。
更讓記者耳目一新的是,由于3g技術和物聯網的應用,通過3g智能手機訪問蔬菜大棚智能管理平臺,遠在數公里外的大棚實時的環境變量、設施的運行情況和歷史數據清晰地顯示在手機屏幕上,如光照度、溫度、濕度、二氧化碳、土地墑情等,蔬菜大棚的監控管理不再受到時空局限。
把手機和操作電腦綁定,就能實現傳統農民做夢都想不到的“手機種菜”!
鎮黨委書記陳邵東介紹,在發展現代農業過程中,董浜鎮意識到將精準農業技術和物聯網技術融合,應用于農業生產將大有作為。為此,2010年10月以來,董浜鎮政府與中國電信、南京理工大學等單位合作,開發國內領先的基于物聯網的一體化智能管理平臺,打造全新物聯農業。
鎮里去年投資8000多萬元引進以色列技術,建立了一套節水灌溉設施,利用3g技術和網絡,可對園區內38座節水灌溉泵站及圩區排澇站利用實施遠程監控,實現了2萬多畝農田節水灌溉,比之傳統灌溉方式節水50%到70%。在此基礎上進行的設施蔬菜種植,畝均產出6500元,每畝綜合增效達千元。
“物聯董浜、村以網強、民以網富”,這是董浜鎮智能農業發展的真實寫照。
同樣是白菜,董浜的白菜比其他普通白菜每公斤要高1.5元。為什么?
因為董浜的白菜,是一棵有“智慧”的大白菜,它不僅是物聯網智慧的結晶,而且有編碼、有身份、能溯源。
近期隨著天氣回暖,蘿卜、茄子、蠶豆等露地蔬菜蚜蟲發生量普遍較大,不少農戶正忙著噴藥除蟲。但在董浜,400多畝菜田早早地就架起了防蟲網,有效減少了農藥使用量,保證了農產品安全。
來源:新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