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茶的最突出代表為嶗山茶,與國內其他茶文化源地相比,嶗山茶文化有諸多獨到之處。當中國北方早已冰封雪飄之時,青島嶗山依舊溫暖如春,當南方酷暑難耐之時,嶗山卻涼如初秋。傳說嶗山是一座仙山,仙山自有仙氣,一年四季云霧繚繞,加上富含礦物質的天然泉水,造就了嶗山茶色、形、香、味、意俱佳的品質。每到采茶季節,姑娘們穿著五顏六色的衣服穿梭在青山碧水之間,放眼望去,嶗山的云霧千層變換,又使得這滿山的茶園顯得更加青秀。正如道家推崇天地人統一的自然法則,遵循陰陽平衡。如今,南方的茶樹能在嶗山安家落戶,這大概也是符合道家所講的吸納包容之法,兼收并蓄之道。
a
曾經水土不服如今“反客為主”
“以前進入嶗山是件相當困難的事,盤山路要走三四個小時。而現在進出嶗山也只有濱海大道這一條較為寬敞的路。”在濟南經營嶗山綠茶五年的張學勇向記者介紹到,不過,也正是這樣閉塞的交通才造就了如今嶗山無工業,水質無污染,純天然的綠茶種植環境。
很少有人知道,近代的嶗山茶并不是“坐地戶”,也是從千里之外“移民”而來。據查證,早在1957年冬,嶗山進行茶苗移植試驗,當年引種的是皖南、浙江良種,在太平山南麓苗圃試種,第一次是從黃山運來的兩年生茶苗5000株,次年春天培植完全失敗。
此后,嶗山相關部門在1958年又試行育苗馴化,這一次由杭州引種,在中山公園太平山南麓的空曠地帶試種,出苗率達70%左右。茶樹入嶗山,首選地方是素有“小江南”之稱的太清宮林區。到了1959年,茶農再次播種了5萬多叢,折合40多畝,但還是由于缺乏管理,僅存活5千至1萬多叢。最終,經過一兩年的精心管理和培育,引種成功。不過就在日前,當地村民在嶗山上清宮,海拔3000米的一塊坡地上,發現了1962年種植的27叢茶樹。在這期間沒人管理,茶苗竟安全越冬,可見嶗山極適宜茶樹生長。
來源:山東商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