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長春5月16日報道:(記者郭翔)“我今年承包了180多公頃旱田種苞米,要是沒啥大災大難的,一公頃能掙個3000多塊錢吧。”在整理下鄉采訪的記錄時,64歲的吉林省農安縣種糧大戶文業勝的這句話讓記者為之一震。
“承包180公頃,一公頃掙3000多,那一年就是50多萬。”我打著心里的小算盤。我相信,很多都市白領聽到這句話的第一反應是“上什么班啊,還不如種地去呢!”
猶記得去年秋收時節,電視里一則“北大荒農民種地年收入超20萬”的新聞激起了網民的熱烈討論。羨慕、嫉妒、恨者有之,很多白領網友“酸酸地”抱怨“大家組團去北大荒種地得了”,更有甚者質疑該新聞造假。
仔細想來,作為“城里人”,我們理所應當地享用各種農產品,卻很少體諒農民的辛苦。即使在基本實現機械化耕種的今天,農民也還是要在陽光暴曬下翻地,播種,打藥,施肥。一臉灰,一身泥,皮膚也曬成了健康的“純古銅色”。
但相比身體上的辛苦,種地農民精神上的壓力更是“無以復加”。春耕備耕的時候,種子、化肥、農藥、柴油等就是一大筆開銷,很多農民不得不靠貸款、向親戚朋友借錢才能完成春播。這些借款或許在這一整年都會成為農民“心頭的牽掛”。種地很大程度上還是靠天吃飯,要是不幸遇到旱、澇、蟲、病這些災害,農民就會“愁得睡不著覺”。
“有的城里人看不起農民,潛意識里覺得種地就只能達到溫飽水平。”采訪中,一位鄉鎮干部對我說,“但現在國家有了好政策,農村的能人就該成為大款。”
農業是國之根基,讓“種地達人”們年收入二三十萬又有何不可呢?糧食直補、農機補貼、取消農業稅,國家的好政策接踵而至,農民的美好時代來了。面對農民“大款”,“城里人”是不是該多一分理解呢?
來源:新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