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省委、省政府為加快巴中革命老區發展,實施了“沙溪—瓦室”連片扶貧開發,根據地理特征和群眾意愿,通江縣按照“建產業、強基礎,整體推動、連片發展”的發展思路,在連片扶貧區域投入1.1億元,深入推進茶葉產業發展。通過兩年多的時間,通江縣建成了以曾家河—龍虎山—三角池為核心的100里“茶葉走廊”和5萬畝茶葉產業示范帶(新植茶園2.7萬畝,改造老化、廢棄茶園2.3萬畝),年產量3500噸,產值達3.52億元,茶葉園區農戶收入年均增加831元,高出全縣平均水平13.7%,使24.3萬貧困群眾步入脫貧致富快車道。
“采茶姐妹上茶山,一層白云一層天;滿山茶樹親手種,辛苦換得茶滿園……”這是近日筆者在通江縣煙溪鄉、興隆鄉等茶葉產業園區采訪時聽到的一首采茶歌,歌聲在茶山唱響,余音在山谷回蕩。
產業傳遞自信
揮手間彰顯出一種底氣
“我這幾畝茶,早些年是孩子們的‘上學茶’,近幾年成了全家的‘致富茶’,現在就是我的‘養老茶’。”通江縣煙溪鄉田壩里村一社65歲的湯學元老人一揮手,指著自家那一大片長勢喜人、綠油油的茶園頗為得意、底氣十足。
放眼望去,一行行吐出新綠的茶樹顯得格外嫵媚多姿。
來源:巴中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