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總結2011年各地水產品進出口貿易工作開展情況,分析今年我國水產品進出口貿易形勢,預測明年水產品貿易走勢,提出進一步促進水產品貿易發展的有效建議,近日,農業部漁業局和中國水產學會在廣西北海市召開了水產品對外貿易形勢分析座談會。
部分水產品出口省(區、市)漁業主管部門和水產品對外貿易跟蹤研究專家共二十多人參加了會議。農業部國際合作司農業貿易處張明杰副處長、農業部漁業局劉欠非副處長、廣西畜牧水產獸醫局李昭信處長出席會議并致辭。座談會由中國水產學會陳述平主任主持。
座談會首先由各省漁業主管部門代表和貿易研究專家介紹當前水產品進出口貿易形勢和面臨的問題。與會專家認為,今年我國水產品進出口貿易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今年1-10月我國水產品進出口總量669.08萬噸,進出口總額206.29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7.53%和29.02%.其中出口量 316.1萬噸,出口額140.08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22.75%和31.45%.進口量352.97萬噸,進口額66.22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 13.21%和24.17%.貿易順差73.86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0.63億美元。
水產品出口貿易中,一般貿易出口表現優于來進料加工出口,水產品來進料加工出口貿易占出口總額的比例繼續下降。對蝦、貝類、羅非魚、鰻魚、大黃魚等名優養殖水產品仍是主要出口品種,上述品種出口額均呈兩位數增長。魷魚產品、蟹肉罐頭等出口大幅增加,成為我國水產品出口的新亮點。其中蟹肉罐頭等蟹制品出口額4.81億美元,同比增長 83.57%.福建省憑借蟹肉罐頭、魷魚制品等產品出口的持續大幅增加以及對臺出口的增加,出口繼續保持強勁增長勢頭,出口額同比增長57%與位居首位的山東省之間差距不斷縮小,福建、山東兩省出口額之和占全國水產品出口總額近一半。
專家們認為,導致今年我國水產品出口穩定增長的原因有:
一是3月份的日本地震等災害,使日本自身的水產品生產、加工和供應短期內難以滿足其國內需求,加大了對我國企業的訂單委托,我國大部分對日出口企業的訂單大幅增加,生產呈滿負荷運轉。同時以前從日本進口水產品的國家也將訂單轉向我國。
二是近年來我國大力開展水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工作,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逐漸提高,大力提升了我國水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三是近年來全球各主要貨幣競相貶值、通貨膨脹,全球水產品價格上漲,我國出口水產品價格也有所上漲,造成我國水產品出口額增幅遠高于出口量增幅。
四是近年我國與東盟建立自由貿易區、與臺灣建立ecfa的效應逐漸顯現,我國對東盟和臺灣的水產品雙邊貿易大幅增長。
專家們預測2012年我國水產品出口形勢存在不確定性。
一是隨著大多數國家逐步取消對日本食品的進口限制,將使我們今年因日出口受限新增的市場份額受到擠壓;
二是歐、美等發達經濟體仍未顯現出經濟復蘇跡象,消費增長乏力,水產品需求難以大幅增加;
三是國內人民幣升值、人力成本增長、加工人員不足、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制約因素依然存在,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企業出口貿易的健康發展。
從企業反饋信息看,普遍認為明年仍將是較為困難的一年。綜合分析判斷2012年我國水產品對外貿易會在今年基礎上呈小幅增長態勢。
與會專家認為困擾我國水產出口企業多年、急需解決的問題有:漁業行業組織化程度不高,出口企業間惡性競爭、競相壓價現象屢有發生,鰻魚、羅非魚等占有國際市場很大份額的品種卻難有定價權。下一步漁業主管部門應從以下幾點著手,推動我國水產品國際貿易持續穩定發展:
一是加強出口水產行業組織建設,鼓勵企業在自愿基礎上組建行業協會,在財政支持、商檢、通關等領域賦予行業協會一定權利,提高行業組織化程度;
二是加強水產品出口貿易研究、增強水產品出口預警能力;
三是規范水產品出口秩序,積極應對國際貿易糾紛。
莫讓“不合格”毀了中國的水產品出口
養殖產品安全已經成為全行業的核心問題,藥殘等質量安全問題應長期警惕。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崔和說,中國的羅非魚產業剛剛避免了一次災難,提醒業界警惕日益復雜的水產品出口環境。
這場所謂的災難來自歐洲,今年,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按照自己的標準,為中國羅非魚做出”回避消費(標記淺紅色)“的評判。wwf作為一個在全世界擁有將近520萬支持者和一個在100多個國家有著活躍網絡的重要國際非政府組織,對終端消費者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流加協會得知這一情況后,展開緊急調查,要求對方延遲發布結果,并對評判結果提出異議。經過反復磋商,今年12月世界自然基金會正式決定暫停公布”淺紅“的評判結果。
危機雖然暫時過去,但風險仍然存在。崔和透露,目前國際上很多綠色ngo都不斷發展,對民眾影響力越來越大,水產品可持續認證已經成為一種發展趨勢,這對中國水產養殖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可否認,養殖產品安全已經成為全行業的核心問題,藥殘等質量安全問題應長期警惕,但從檢測結果看,中國出口水產品的質量狀況并未低于國際平均水平。這次化險為夷的危機,也為中國水產行業敲響了警鐘,”中國也要在此類“非官方”評判中發出自己的聲音“.崔和介紹,歐洲組織一般采取紅、黃、綠等”紅綠燈“的方式評級,美加組織采取星級評判,目前中國流加協會正在制定適合我國養殖現狀的標準,初步設定生態型、規范型、良好型、整改型等級別,并計劃聯合東南亞發展中國家,將標準國際化,“我們要拿出自己的標準,爭取在國際上獲得更大的話語權。”
歐洲各國水產企業水產品出口看好中國市場
隨著中國的經濟發展,蘇格蘭漁民協會認為現在是時候將蘇格蘭冷水養殖業的龍蝦出口到中國,因為中國消費者可以接受價格貴但質量上乘的海產品。,蘇格蘭漁民協會的公司擁有大規模的蝦場。中國本地產的蝦通常是溫水養殖,價格雖然便宜但口味會較差,而蘇格蘭有優質的水資源,有助于公司產品贏得中國中產階級的青睞。
由于中國市場對龍蝦需求量的增長,2010年蘇格蘭龍蝦的捕獲量增長了50%。蘇格蘭漁民協會大概有200艘捕撈漁船,將會向中國輸出足夠量的產品。同時,面對走弱的歐元區市場,開放新市場是必須的。
與此同時,愛爾蘭海產推廣機構bordlasaighmhara(bim)的發言人hazeldobbyn表示,愛爾蘭也正在和一些公司合作,發展與中國的貿易。hazeldobbyn認為,中國市場的估值為四百萬歐元,主要為深海產品,包括藍鱈的再加工。
目前,對愛爾蘭海產品來講,2010年以貝殼類產品為主的銷售在七百萬歐元左右。現在出口到中國的愛爾蘭海產公司有 seanwardfishexportsltd、kellybegsseafood和arcticseafoods。愛爾蘭還向中國出口少量的貝殼類產品,hazeldobbyn希望將來有所增長。愛沙尼亞漁業聯盟的主席valdurnoormagi表示,愛沙尼亞漁業產業希望能從中國獲取更多的原材料,如用來加工的羅非魚,之后轉運到東歐國家,如烏克蘭和俄羅斯。valdurnoormagi表示,愛沙尼亞向德國和荷蘭出口鱸魚、梭鱸和馬鮫魚,同時還向日本出口蝦,是歐盟第二大冷水蝦產地。目前,愛沙尼亞擁有100家被認可的海產品生產企業。(思波)
來源:中國水產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