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中國經濟增長持續放緩情況下,我們應當提升對經濟趨勢的預判能力,尤其是央行應當加快貨幣政策松動的“預調微調”節奏,加大政策調整對穩定經濟和金融市場的作用。
在國家統計局公布4月份cpi和ppi等重要數據不到48小時內,央行宣布自18日起下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雖然這是今年以來第二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但此次釋放流動性規模僅約4000億-5000億元。不過,央行透過此番快速行動,也表達了對當前中國經濟運行狀態及金融市場形勢可能動蕩的一絲擔憂。
確實,繼今年一季度后,4月份中國經濟表現依然不振,市場偏冷狀態明顯。其中,與整體經濟數據密切相關的幾大經濟指標和市場動向更值得關注。
首先,cpi和ppi可能同步持續走低,表明ppi和cpi的未來趨向并不十分樂觀。
一方面,4月份ppi同比下降0.7%,創下29個月來新低。特別是ppi已經連續8個月持續下降并出現負值,突出反映了需求尤其是生產性需求的不足。ppi的變動趨向也顯示經濟需求不足的壓力有增無減。其中,生產資料價格3月份同比下降達0.8%、4月份為1.2%。長期生產需求不足反映了生產者預期,也必然會影響消費者的預期。
另一方面,4月份cpi同比上漲3.4%,比3月份低0.2個百分點。cpi的下行,是反映了國內外通脹壓力減弱(如最近國際油價跌至100美元下方),還是反映了包括中國經濟在內的全球經濟走向不明甚至再次走弱?很可能是后者。
如果ppi和cpi繼續同步走低,這不僅反映市場通脹的預期下降,而且也反映了市場需求的全面不足,并可能出現相互的反向刺激,導致未來cpi和ppi繼續走低。
但是,當前對通脹的態度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值得警惕。今年以來,在通脹預期大幅下降、國內通脹減弱的同時,水電、交通等基礎性等行政手段“調價”之風再次抬頭,表明刺激國內通脹的力量猶在。這種非市場的因素與力量對經濟和物價走勢影響不一定有效,反而可能十分有害,甚至導致滯脹。
其次,目前pmi指數或已很難準確或全面反映當前宏觀經濟走勢。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