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在伊寧縣巴依托海鄉熱萬村的700畝流轉土地上,曬得黝黑的朱淑蘭正在600畝蘋果、100畝榛子、雪蓮果幼苗地里施農家肥。她介紹說,這700畝土地是以每畝700元的年流轉費從100戶哈薩克族村民手上租來的,流轉期15年。這100戶村民不但可以在這里學習種植技術,還能參加合作社的勞動增加勞務收入。
伊寧縣林業局副局長沈成山介紹,朱淑蘭種植蘋果已有20年歷史,是伊寧縣的林果業科技示范大戶,她實踐經驗豐富,技術過硬,經常無償給農戶傳授技術,她種的地畝產值最少在7000元以上,多數達到了萬元。
2009年7月29日,由巴依托海鄉供銷社牽頭,成立了農豐果品種植專業合作社。朱淑蘭成為合作社的理事長,挑起了生產、銷售的重任,并給鄉政府舉辦的林果業技術培訓班上課,教果農防治病蟲害等技術,她的課總是場場爆滿。2007年,朱淑蘭成為一名共產黨員,并被縣農業部門聘任為技術輔導員;2009年,她又被上級農業部門評為果農骨干。
合作社現有120名社員,種植面積達到1250畝。今年初,合作社建立起了規范的財務臺賬,預備向州級“科技示范社”的目標沖刺。
46歲的朱淑蘭笑著告訴記者,熱萬村的果苗都是在4月2日至18日之間種植的,苗木成活率在90%左右。在距離熱萬村3公里處的阿熱溫村,她有20畝20年樹齡的蘋果園和30畝4年樹齡的新品種蘋果園。她每年投在疏花疏果、摘蘋果等方面的人工費約2萬元,但是蘋果剪枝還是她和丈夫自己干。此外,她還在蘋果園套種黃豆、西瓜、小麥等增加收入。
來源:中國水果蔬菜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