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農業部網站刊發文章,肯定了廣州市“菜籃子”工程建設的一些創新作法,值得各地借鑒。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不僅用大量篇幅強調了確保“菜籃子”供給的重要性,而且提出了抓好“菜籃子”建設的措施和途徑,其中比較明確的任務就是要求各地既要建好“菜園子”,又要管好“菜攤子”。
建好“菜園子”就要抓好蔬菜生產,而管好“菜攤子”就要重視質量安全和交易秩序。當然,僅有這些還不夠,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中間環節,即為“菜車子”,也即如何解決和避免一方面“菜賤”傷農民,一方面“菜貴”又傷市民的問題。
如此說來,“菜籃子”工程建設實在是一個涉及“建、管、運”的系統工程。
正因為這個工程涉及面廣,國家才進一步實施了“菜籃子”工程市長負責制。這無疑給各級市長賦予了更大的責任和壓力,究竟如何作為,既考量著市長們的決心,也考量著市長們的智慧。
從廣州市的一些作法來看,他們不僅決心很大,而且充滿了智慧。
決心之大體現在“四個加強”和“四個確保”上。比如加強體制機制保障,確保工作落實;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確保生產能力;加強流通體系建設,確保均衡供應和價格穩定;加強質量監管,確保“菜籃子”產品安全。
雖然全國其它各地也都是這么幾個抓手,但若要達到類似廣州市的力度,沒有一定的決心是辦不到的。比如在生產上,確保54萬畝常年生產面積和238萬畝復種面積的保有量;在農業載體建設上,高標準規劃建設15個千畝蔬菜生產基地和20個蔬菜專業村、10個水產基地、31個萬頭豬場、96個年出欄10萬只以上的家禽場。
更能體現決心的是,他們在建成6個年交易額350億元以上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基礎上,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建成全國首家網上“菜籃子”綠色樣板市場,形成了“大市場、大流通”的格局。
來源:中國產經新聞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