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的過程中,農業面臨著萎縮的潛在危險。”4月底在太倉召開的“三化同步”發展經驗研討會上,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黃守宏發出了特別警示。
所謂“三化同步”是指2011年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報告首次提出的概念,具體指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
黃守宏表示,從城鄉統籌到“三化同步”,中央擔心的是城鎮化、工業化過程中農業被邊緣化。
一個可以佐證的數據顯示,2004年,中國農產品(11.88,0.00,0.00%)仍然出口大于進口,但到了2011年逆差已超過300個億。
這引起了外界對國內糧食安全問題的擔憂,隨著城鎮化的進一步加快,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并帶領農民增收是一大挑戰,資料顯示,到2011年末,中國大陸城鎮人口比重達51.27%,數量首次超過農村人口。
“三高”時代:農產品進出口逆差逐年快速增加
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也在帶動勞動力、土地等要素成本的上升,再加上能源、原材料的上升,對農產品成本形成全面推力。
“人工的成本和福利成本,現已占到農產品成本的一半,過去較低的物流成本,現也占到鮮活農產品的很大部分。現在農業進入‘三高’時代,高成本、高價格、高補貼。”黃守宏說。
不僅如此,人口紅利、資源紅利逐步削減的情況下,生產要素成本上升的趨勢在短期內或難以改變。
據相關媒體援引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的一份報告指出,2012年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壓力仍然比較大,漲幅可能進一步擴大,估計上漲幅度較上年將達到13%左右。
該報告課題組認為,農產品價格與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和農業生產要素價格以及農民生活消費價格形成輪番漲價的循環仍然沒有被打破。
在這種情況下,農產品價格保持高水平反過來影響我國農業競爭力,由于農產品國內價格和國際市場價格差別較大,國內價格提高導致大量農產品進口。
這直接威脅到了國內糧食安全。
資料顯示,我國糧食進口的轉折點在2004年,當年中國農產品進出口總額突破200億美元大關,同年,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差額由上年的順差轉變為逆差。
“從2004年以后轉化為農產品的逆差,而且速度很快,2008年超過100億,2010年超過200個億,2011年超過300個億。”黃守宏表示。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