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報道:(記者/林涌浩通訊員/湯倩)“中國是全球第二大水稻種植國家,一畝水稻單季可排放3845萬毫升溫室氣體,如果能夠把這些溫室氣體轉化為可吸收的養分供水稻生長使用,不僅可以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還可使水稻增產10%左右。”昨日下午,在惠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水稻試驗田,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秦曉波博士和他的研究團隊,正在田里觀察試驗水稻的生長狀況。他告訴記者,由中國農科院和惠州農科所共同承擔的國家農業部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課題“廣東雙季稻農田溫室氣體排放監測與控制試驗”在惠州市農科所進行,通過將水稻有機物轉化為有機養分,變廢為寶,可促使水稻增產增收。
據秦曉波博士介紹,農業活動是溫室氣體的重要排放源,雖然其排放量不如工業和畜牧業高,但由于農業總量大,排放量不容小視,特別是傳統水稻種植中經常將水稻桔梗等有機物質進行有氧燃燒,不僅向大氣中排放了大量的溫室氣體,同時將有機物中碳元素等營養成分浪費掉了。“廣東雙季稻農田溫室氣體排放監測與控制試驗”將水稻桔梗等有機物質進行厭氧或低氧燃燒,既為應對氣候變化提供強有力支撐,同時也將營養物質回田,有望使水稻產量增加10%左右。
市農科所副所長曾海泉稱,該項目自2011年開始,預計2015年完成課題,計劃明年開始將這套技術在惠州逐步推廣運用。
來源:南方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