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一大早,昌江黎族自治縣海尾鎮的婦女們就三三兩兩地來到海邊,迎著海上噴薄欲出的紅日,翻曬幾天前趁著潮落采收的瓊枝麒麟菜。
瓊枝麒麟菜是一種經濟價值很高的熱帶、亞熱帶大型海藻,是提取卡拉膠的主要原料,還可鮮食,亦可全藻入藥,適用于支氣管炎、甲狀腺腫、腸炎、高血壓等病癥的治療。
海南日報記者在海尾鎮看到,小鎮上很多居民家門前都堆放著已曬干的麒麟菜,走到海邊也看見沿著海灘鋪曬著密密麻麻的紅褐色的麒麟菜。
大唐海水養殖有限公司是海尾鎮三聯村村民吳祥英創辦的,她從1998年開始養殖瓊枝麒麟菜。由于投入少、風險小且效益高,吳祥英的養殖規模越來越大,目前已承包海域面積300多畝。
“最初的養殖方式很落后,要先找到有珊瑚礁的海域,然后將麒麟菜綁在上面養殖。”吳祥英說,不僅不利于珊瑚礁保護,而且很辛苦,尤其是采收的時候,要根據潮汛,趁潮落時,天不亮就起床,戴上頭燈,連夜采收,一不小心,就會被珊瑚礁等割傷手;等天亮漲潮后,再將采收到一起的麒麟菜放在泡沫板上,依靠海水浮力將它們運到岸上。
辛苦不算什么,但由于生產方式落后,每畝海域使用率很低,產量更低,全年每畝海域可收獲麒麟菜僅500斤左右。吳祥英辛苦勞作10年,也沒有攢下多少錢。
“海尾鎮海域海水水質良好,水溫波動小,近岸淺海有很多地方適宜養殖麒麟菜。”海尾鎮鎮長吉華告訴記者,海尾鎮是麒麟菜養殖的天然基地,近幾年來,該鎮利用村民的養殖傳統,走“興海富民,科學利用”的道路,把麒麟菜養殖業當作富民強鎮的主要產業來抓,并引進我省相關科研單位,提升改造這一傳統產業,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熱帶生物技術研究所和省水產研究所都是主力單位。
2003年,熱科院生物所探索出了瓊枝麒麟菜新的養殖方式,即利用水下網繩作為麒麟菜生長附著基進行養殖,成功開發出水下牽網式養殖麒麟菜的模式,這一科技成果獲得了我省科技進步獎,同時于2008年獲得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項目資金資助,在我省昌江和儋州等地推廣。
來源:海南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