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菜價一路瘋長,著實考驗著民以食為天的中國人。3月“10元僅買2根蔥”,如今,白菜賣出豬肉價。百姓齊呼傷不起,可傷不起的何止是買菜的人,菜價瘋長,菜農也未能獲益。菜貴傷民,菜賤傷農,“菜籃子”和“菜園子”都成了“受害者”。而當一個行業的上游生產者與下游消費者均“灰溜溜”時,這個行業是不健康的。更何況,蔬菜關乎百姓日常餐桌,更要重視。
關于瘋長的菜價,通常的幾種解釋,無外乎,天氣影響,災害嚴重,影響了蔬菜產量。這幾種解釋,有道理,卻蜻蜓點水,浮于皮表。這些因素帶來的菜價浮動,那是正常的。可現在我們面對的是不正常的瘋長。咱們的神舟八號都已順利上天,4g時代也要來到身邊,可如果我們的“菜籃子”仍處于靠天吃飯的無遮狀態,那是不是有點忒說不過去了?
菜價如此大幅度波動,深層次的原因還在于小生產與大市場的不對接,流通中間環節多,“最后一公里”產生障礙效應。這是老生常談,卻至今存在的癥結。因為是小生產,一家一戶分散生產,既缺乏及時有效的市場信息,又缺乏足夠的議價能力。農戶常常根據去年的經驗來決定今年的耕作,自然是難以把握市場風向標。如此種菜,某種意義上也是在根據個體極為有限的經驗押寶。押對了,尚可,押錯了,一年可就白忙活了。至于消費者,更是沒有議價能力,菜貴了,你除了選擇不吃還能怎么著,可問題在于不吃是多么悲壯而不切實際的做法呀。
來源:中國水果蔬菜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