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支招:加強水質調控適當減少投料
記者從有關方面了解到,我省部分羅非魚養殖基地近日出現了少量羅非魚死亡現象,專家分析稱,持續高溫天氣是導致羅非魚死亡的禍首,有的是因水質惡化缺氧而死,有的是染上了鏈球菌病。針對目前出現的情況,省水產技術推廣站、省水產研究所有關專家建議,養殖戶應加強水質管理,適當減少投料,將羅非魚死亡率控制到最低。
省海洋與漁業廳養殖處有關負責人稱,目前尚未接到魚類大面積死亡的報告。
“我們每年開展水產養殖病害監測發現,4-8月都會出現羅非魚死亡現象,這一時段易爆發鏈球菌病害。”省水產技術推廣站站長陳基新說。
陳基新說,從4月份開始,我省氣溫逐漸上升,尤其是進入5月以來,我省部分地區持續高溫,水溫也隨之升高,有的養殖戶因投料過多,造成羅非魚無法及時消化,出現魚吐料現象,大量餌料沉積塘底,導致池塘水體呈富營養化,水質趨于惡化。而有的養殖戶又不及時采取增氧措施,這樣容易造成魚類缺氧死亡。另外,持續高溫,使部分羅非魚患鏈球菌病害。
“目前羅非魚死亡現象還不甚嚴重,估計6月份隨著氣溫的升高,會加劇病害的蔓延。”省水產研究所淡水研究室主任王德強說。
省水產技術推廣站高工梁松說,鏈球菌病的主要癥狀是,魚的吻部、頭部、鰓蓋部出血發紅,鰓蓋皺疊部有糜爛病灶。這種病害的特點是發病早、流行時間長,氣溫越高或者遭遇陰天悶熱天氣,病情會加重。連續大雨或暴雨天氣或臺風過后隨著水溫的下降而得到緩解。每年4月底或5月初進入發病期,一直持續到9月中、下旬。
針對目前出現的羅非魚死亡現象,專家建議,應加強疾病監測和日常管理。堅持每天巡塘1次以上,注意觀察水質及魚類的活動與攝食情況,及時發現羅非魚攝食不正常或不吃食、體色反常或病灶等情況。發現死魚要及時撈起,防止病害擴散蔓延。
另外,要減少投喂飼料。日投餌率應作適當調整:個體規格500克以上減70%;300-500克減50%;200-300克減30-40%;200克以下減20%,有明顯的發病表現或已發病的應停止投喂飼料,這對控制疾病與減少死亡率,效果比較明顯。
專家還建議,要延長增氧機的開機時間,尤其是高溫悶熱天氣應增加中午的開機時間,保持水體充足的溶解氧,有條件的池塘應更換新水與加深水位。發病的池塘,應潑灑維生素c和葡萄糖進行解毒,1天后施加微生物制劑改善水質和潑灑地質改良劑,調節好水體環境。并及時采取治療措施,投喂抗生素阿莫西林和土霉素,連續7-10天為一個療程。
來源:海南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