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民種植作物品種主要以市場經濟效益為導向,糧食種植經濟比較效益低,以致于各地糧食作物面積呈現逐年調減、蔬菜等高效益經濟作物面積逐年調增的趨勢很明顯,在這種大的形勢下,給穩定糧食播種面積、穩定糧食生產發展帶來巨大的壓力。另外,人均耕地比較少,傳統上以家庭承包種植為主的方式也決定了糧食生產種植模式是以家庭承包和小規模種植為主要特征的,這種種植模式由于種植主體不以糧食生產為主要的經濟來源,只求糧食自給,故在生產投入、精耕細作等方面投入較少,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糧食生產的發展和糧食生產效益的提高,整體上也不利于糧食生產能力的穩定和提高。
那么,新時期,種植糧食真的是沒效益嗎?如何在種植經濟比較效益低的糧食生產中找效益呢?漳州種糧大戶糧食生產“三化”贏利經營模式給我們帶來新的啟示。
近年來,漳浦縣糧食生產出現了種糧大戶和育秧專業大戶為主體的規模化、機械化、集約化“三化”生產經營模式,耕地通過流轉相對集中,集約化經營,形成規模,糧食生產主要依靠機械化的規模化種植,育秧主要依靠專業化商品化集中育秧運營的新模式,并成為漳浦糧食種植模式的一個新趨勢,大大穩定和提升了漳浦縣糧食生產的水平。
以石榴鎮石榴村大戶許惠端為例,許惠端以家庭為單位成立了漳浦建坤農業開發有限公司,2010年承包了耕地面積430畝,種植早稻385畝、晚稻360畝、馬鈴薯415畝,實現從耕作、種植、植保、收獲、烘干、運輸等糧食生產的全程機械化作業,2010年糧食總產達649.2噸,種糧年收入129.5萬元,經濟效益理想,并被省政府授予“全省種糧大戶”稱號。正是在這種榜樣的帶動下,這一糧食規模種植模式得以較快的發展。通過分析,我們們認為這一種植模式符合當前農村政策和我縣農村的實際,對發展現代糧食生產具有借鑒作用,有較大的發展潛力。
首先,生產組織方面可行。由于農業機械化技術的發展,糧食(水稻、馬鈴薯)生產的全程機械化技術均已成熟,使得較少的勞動力有實現規模種植的能力,只要人員、機械配置得合理,一個種糧大戶可種植200—300畝耕地。
來源:漳州市農技站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